光明日报点赞四川“四好村”创建:让农村焕发勃勃生机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在“四好村”创建过程中,立足农村自身资源优势,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形成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12月29日,《光明日报》在综合新闻版面的重要位置,报道了四川“四好村”创建工作,并点赞:“广大农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临近年底,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佛星镇马桑坡村的冷祥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今年赚了6万元,顺利地脱了贫。更开心的是,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家的破院子也成了小洋楼。”

  像马桑坡村这样旧貌换新颜,村民脱贫奔小康的村子不胜枚举,这都得益于四川省在农村开展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四川省委、省政府以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抓手,着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广大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截至2016年年底,四川全省已创建省级“四好村”1481个,广大农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坐落在千峰叠翠的螺髻山脚下,村子里一幢幢独具彝族特色的青瓦黄房错落有致,是邛海——螺髻山旅游环线上最具特色的彝族风情驿站。

  而4年前,长板桥村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从2013年3月开始,全村426户农房全部进行了旧房改造,村里不仅实现了水、电、路的通畅,还新建了村两委综合体、游客接待中心及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村里的环境卫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四川通过拆旧建新、土地增减挂钩、抗震设防等方式,重点解决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四大贫困地区农村的基本住房问题。在房屋的新建和改造过程中,四川注重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民居设计,突出当地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真正实现了农村的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

  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的两河村,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柑橘林、猕猴桃树林。两河村党支部按照“强支部、兴产业、富农民、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建设“三基地一家园”幸福美丽新村,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在,全村已经建成了优质晚熟柑橘基地2300亩,建成猕猴桃基地800亩,建成优质草莓基地200亩。2016年,全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3150元。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在“四好村”创建过程中,立足农村自身资源优势,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形成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曾经,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是典型的“悬崖村”,村民只能通过悬崖边的枕木栈道,走三四个小时下山。如今,村民们先后搬到了山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搬迁后,村民们依靠绿色资源发展老鹰茶、贡椒、竹鼠等特色产业,依托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发展乡村旅游,年人均纯收入达8650元,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从“坡陡坑深、蹲山守穷”的“悬崖村”到“业兴村美、人心思进”的幸福村,背后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胜利村村支书王勇告诉记者:“在修建成昆铁路时,铁道兵们在这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血肉之躯完成了艰难险重的建造任务。2012年,我们村建成了中国唯一以铁道兵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铁道兵博物馆。铁道兵精神已经成为村民共同的‘精气神’,我们必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四川在“四好村”创建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乡规民约,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好风气,持续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记者李晓东 见习记者冯帆)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 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