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丨中华秋沙鸭的婚房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在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中国环境报社于2021年6月-8月面向全社会开展“保护多样之美共建和谐家园”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活动,以展示各地、各机构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案例故事,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宣传保护理念,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期,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将对中国环境报登载的部分文章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吉林省的头道白河是一条自然生态河流,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水系。头道白河水清见底,河面平缓,岸边青杨和桦树交错而生,常有各种野鸭前来觅食嬉戏。
 
  诸多野鸭中,中华秋沙鸭是这条河流中最难得一见的。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稀有鸟类,堪称“鸟类活化石”,是比扬子鳄还稀少的濒危物种。
 
  它喜欢在青山绿水间安家落户,但凡它的栖息之地,生态环境都很好,为此,中华秋沙鸭又被称为“生态试纸”。
 
  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头道白河桥畔,设立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基地,并建有4座木板小屋,作为科研人员监测营房。小屋三面留有监测窗口,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监测。河岸周边加固了防护铁丝网,头道大桥又加固了防护栏。这样,既可减少闲人流转,还可避开人来人往对中华秋沙鸭的干扰。
 
  有一年初春时节,冰雪还未融化,我与朴龙国老师守候在桥畔。那时,为了摆脱寒意,我们不停地搓手,不断地跺脚。可是,中华秋沙鸭一来,我们立刻站定不动,唯恐惊扰到它们。那一刻,我似乎冻成了雕塑,只有眼球伴随鸭子的游动和飞翔而转动。
 
  提及朴龙国老师,他与中华秋沙鸭一样闻名遐迩。退休前,他是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的动物专家,尽管退休多年,看似没有工作牵绊,可是,老先生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却更加忙碌。
 
  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栖息的8月间,河岸便成了老人的第二个家。
 
  20世纪后期,大面积森林被采伐,长白山地区的老龄阔叶树也未能幸免,适合中华秋沙鸭营巢的老树所剩无几。而新生长的次生林木成长还需要时间,没有足够大的树洞适合中华秋沙鸭筑巢安家。它们找不到繁殖的家,也面临缺少“婚房”的尴尬,这可愁坏了朴老师。
 
  怎么办呢?朴老师与科学院几位专家研究这个令人头疼的现象,几番商讨后,他们决定给中华秋沙鸭开发“新楼盘”——人工巢,这样就可以解决它们的“婚房”和“产房”的难题。
 
  说干就干,朴老师带着科研人员沿着河道迂回踏查。河流宽度,河水深度,水流速度,河岸植被,以及河中鱼类资源,一项项认真记录,还绘出河道分布图。一路踏查,几番考证,多次研究,设计了筑建人工巢的详实方案。
 
  筑巢地点勘察妥当,搭建方案重磅出炉,最后环节就是安装。
 
  立春节气,长白山依然白雪皑皑,头道白河两岸铺满奶油般的积雪,积雪下面却是暗流涌动。天气还未转暖,但春的气息在细微处悄然萌动。为了早日给中华秋沙鸭筑建新家,专家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趟着漫过膝盖的积雪奔波忙碌。
 
  科研人员在岸边青杨树的主树干挂起巢箱,巢箱垂直地面,巢箱底部铺垫细枝条,上面再铺上干树叶,看似简单,却是鸭宝们温暖的床铺。巢口朝向河面,避开小乔木和灌木遮挡,便于鸭子出入;箱下的地面收拾平坦,没有干枝和杂物,只有这样,雏鸭跳巢时,才能安全进入河流。
  其实,筑建人工鸟巢不亚于人类“购置不动产”,条件比较苛刻,细节不能忽略,更不能马虎。中华秋沙鸭孵化期最怕天敌来偷袭,因此,科研人员在悬挂人工鸟巢时,还将树干围上1米以上宽度的铁皮,又加固了铁皮与树干之间的缝隙,确保万无一失,起到防御作用。
 
  “育婴房”均匀地悬挂在岸边的树上,看起来和树巢相似,却比树巢保暖。在中华秋沙鸭的世界里,人工巢也是豪华的住宅。当年,就有两只雌鸭入住“婚房”,并成功繁殖鸭宝宝。
 
  如今,头道白河中游弋的中华秋沙鸭大多都是人工巢孵化。岁月更迭,鸭子数量逐年递增,成为长白山的“亲人”,头道白河因中华秋沙鸭落户而声名远扬,也成为中国生态版图上一抹绿色。
 
  守护森林资源,呵护河流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之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理念不仅成为共识,更应成为每一位公众的责任。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 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