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圈”规划纲要“专家谈”③丨怎样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记者对话曾洪萍 - 开江网

“双圈”规划纲要“专家谈”③丨怎样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记者对话曾洪萍

  曾洪萍

 
  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委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等重点研究项目70余项。负责主持多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课题。
  日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成渝地区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赋予了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即“两中心两地”。
 
  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定位?建设“两中心两地”的着力点何在?记者对话负责主持了多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课题专家、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

  川观新闻:“两中心两地”中,经济中心建设排在第一位,也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核心和重中之重。您认为建设经济中心最关键的是什么?
 
  曾洪萍:经济中心建设,交通设施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区域协调是保障。《规划纲要》提出“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瞄准目标定位,我们应该正视四川的短板和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经济总量看,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有广东的43%左右;从城镇化水平看,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低6.8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四川传统资源型和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占比近7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到30%。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成都以不到全省3%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1/5的人口和超过1/3的经济总量,除成都外只有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市(州)。
 
  要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关键还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今年川渝党政联席会审议了汽车和电子信息协同发展的方案,要以此为方向,聚焦重点产业,加快实施“一方案、一图谱、一清单”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
 
  川观新闻: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两中心两地”中,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助推经济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发力?
 
  曾洪萍:经济中心建设的关键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创中心涉及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需要产业作为重要载体,二者互为支撑,互相服务,互促共进。
 
  建设科创中心应该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千方百计做好增量的文章,也就是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这是根本和关键;
 
  二是做好存量的文章,也就是通过改革把自身的存量科技资源激活;
 
  三是做好环境的文章,吸引创新人才高度集聚。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平台载体建设,然而创新资源本身在空间上具有高度集聚性,不可能遍地开花。整合资源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创新载体的合作。当前最重要的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础研究,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川观新闻: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的应有之意,目前,川渝毗邻合作平台都在进行一些探索,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破题?
 
  曾洪萍:我们在川渝毗邻合作平台进行了一些调研,包括川渝高竹新区等地,但感觉还没有真正破题。要深入推进这项改革,需要顶层涉及和谋划,其中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在成本分担方面,要推动逐步建立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和税收联合征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共同设立投资开发基金、相互入股参股等方式建立跨区域投融资平台,统筹推进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在利益共享方面,要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对园区共建、新设企业等跨行政区合作项目产生的税收收益,按照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要探索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异地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
 
  在统计核算方面,要探索制定适应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改革要求的统计核算办法,创新经济区统计指标划分方式,对跨行政区经济活动产生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额、外商投资额等经济指标,由上一级统计部门负责各行政区统计指标数据认定。
 
  川观新闻: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对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什么影响和推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着力的重点在哪里?
 
  曾洪萍:无论是经济中心还是科创中心打造最终是靠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四川净流出人口幅度在减缓,成都更是新增500多万人口,说明成渝地区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增强。
 
  把握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关键,要把什么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弄清楚。“高品质生活”是目标指引,要求在保障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群众需求能够得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满足。“宜居地”是空间指向,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为群众创造更宜居的环境。
 
  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成渝地区现实基础、发展条件、区域特色,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特征可概括为:更加富裕富足的生活、更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加优质智慧的服务、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文、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