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他们藏在废弃的炮楼里,透过枪眼拍下这一镜头

 

  延安电影团,是中共建立起的第一个红色电影机构。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电影团成员历经波折,克服诸多困难,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
  为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周恩来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有自己的电影
  他邀请进步电影人去延安
  拍摄反映延安生活和八路军抗日的纪录片
  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电影机构
  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开始了中共领导电影事业的新纪元
  这部影片由袁牧之编导,吴印咸等摄影
  1938年9月
  吴印咸拿着伊文思赠送的
  摄影设备和购买到的器材
  与袁牧之以八路军战士的身份到达延安
  1938年10月
  电影团摄影队在陕北黄帝陵前
  拍摄了第一组镜头
  1938年11月,延安遭日军轰炸
  电影团驻地房屋倒塌
  危急时刻吴印咸用身体护住摄影机
  等到飞机再来时
  他不顾一切冲上山
  拍下侵略者罪行
  物资匮乏,拍一部电影难上加难
  场记打板用纸条代替
  挑来延河水用明矾澄清后冲洗胶片
  没有大的冲片机
  就把胶片剪成20尺一段
  最后用小小的放大镜
  一帧一帧去剪辑
  靠这些土办法
  电影团记录下当时中国的另一个样貌
  艰苦,却充满希望和力量
  1939年1月下旬
  电影团成员东渡黄河
  他们把拍好的胶片放在胸前
  摄影机绑在背上
  一路颠簸进入晋绥抗日根据地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他们拍摄了贺龙等人视察前线
  以及120师三五八旅活动的许多镜头
  他们藏在废弃的炮楼里
  透过枪眼拍下八路军痛击敌人的镜头
  还拍摄了晋西北地区民兵
  制造地雷、埋地雷的情况
  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后
  聂荣臻建议拍摄白求恩大夫的事迹
  摄影队跟随白求恩转战近两个月
  包括白求恩弯着腰、聚精会神地在手术台上
  为一个腹部受重伤的战士做缝合手术
  吴印咸都及时拍摄
  这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珍贵文献
  也是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62年,这些珍贵资料被编辑成
  纪录片《纪念白求恩》
  在国内外发行放映
  1939年12月
  电影团决定分为两组拍摄
  一组携16毫米摄影机
  深入到根据地最艰苦的平西游击区
  另一组则携35毫米摄影机
  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
  1940年4月
  鉴于延安不具备电影制作条件
  中央决定派袁牧之和音乐家冼星海去苏联
  完成《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
  同时学习考察苏联的电影创作经验
  袁牧之等人赴苏联之前
  毛泽东特意在家里设宴为他们饯行
  1940年5月
  袁牧之和冼星海带着已拍好的
  部分底片及有关材料离开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阻挠
  他们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滞留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另一组在朱德的保护下抵达西安
  把电影底片交给了袁牧之
  1940年11月
  袁牧之和冼星海到达莫斯科
  苏联方面很快将底片全部洗印出来
  正当工作接近尾声时
  1941年6月22日
  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进攻
  由于初期战事失利,苏联实行战略撤退
  袁牧之随苏联电影制片厂撤到蒙古乌兰巴托
  在慌乱的撤退过程中
  已基本制作好的电影底样片不知去向
  袁牧之得到消息后十分焦急
  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却一无所获
  后来历经波折才回到中国
  而冼星海则在苏联病逝
  中国共产党领导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消失在世界大战的炮火中
  袁牧之在离开延安前
  带走了大部分拍摄好的底片
  而为了胶片的安全
  一部分内容相近的16毫米底片留在延安
  等袁牧之到苏联后再做决定
  正是由于他们的明智决定
  吴印咸在前线拍摄的
  部分八路军历史资料才得以保留
  其中就包括白求恩大夫的宝贵资料
  这部分电影资料后来由延安电影团
  在延安用手工冲洗出来
  随东征纵队带到东北的兴山(鹤岗)
  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带到北京保存起来
  延安电影团在8年间共拍摄了
  《延安与八路军》和《南泥湾》两部纪录片
  还拍摄了28个专题的电影素材与资料
  以及数以万计的照片
  他们向世界展现了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实现民主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