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城艺苑 第13期丨开江的田

 

  开江的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江人,我对这一方水土再熟悉不过了,也用眼用心见证着她的变化和发展。
 
  从小我居住在乡镇,走出那一条街道,便是田野。当我稍大一些时,去过开江其他一些乡镇,才发现开江的乡镇都是相似的。四面有不高的山,“开江无江”,连大河都少有,有的大多只能算是小河,田可以说占据了开江大部分的陆地。从小未觉得开江的田有什么特别,父老乡亲们春种秋收,在这里耕耘劳作,虽然辛苦,农忙时节的田间却回荡着聊天玩笑之声,薅秧的歌声也会飘荡在空中。无论是从前向国家交公粮的时代,还是后来免交公粮、免除了农业税,乡亲们种出的稻谷,自己留下一部分,总会交一部分到粮站。收购月份过后,粮站的仓库被稻谷填得满满的。保管到一定时候,当外地有需求时,便用大型卡车将这开江农田出产的稻谷调运到外地。可见,开江所产的粮食除了满足本县人们所需,是大有富余的。
 
  后来,听到开江有了“川东小平原”的称号,开始觉得纳闷,开江不也是丘陵地带吗?怎么跟平原沾得上边呢?这会不会是开江人自封的美称?然而,当我对比了附近一些县才明白,开江虽然是丘陵地带,但平坝较多,如宝塔坝、讲治坝、任市坝等,在丘陵中有连片的平坝良田,从而拥有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这不能不说是上天对开江的眷顾!在开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梁平的坝子,开江的田,成熟一季管三年。”这也印证着开江跟邻近的梁平区同为重要的稻谷产区。
 
  当然,有了良田,还需耕耘,产粮越丰,意味着开江的农民们付出越大。就拿秋收来说,曾经的开江农民,冒着入秋后依然肆虐的酷热,割稻、挞谷、搬运、晒谷……纯人力完成这一系列劳作后,人大多会瘦了一圈儿。大概十年前,收割机进入了开江的农田,代替了千百年来艰辛的人力收割,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开江农民脸上多了几分轻松与喜悦!开江的田似乎也轻松的舒了一口气。
 
  近些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头脑灵活、思维活跃的开江人在农田上作起了文章。
 
  开江人利用宝塔坝广阔连片的农田,打造了“莲花世界”,夏天这里“众荷喧哗”,万亩荷塘的壮美景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从而吸引了县内外、省内外的大量游客到此观光。并且举办每年一届的荷花旅游文化节,明星演唱会、书画展览、美食及土特产展销会等,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也以“荷”为媒、以艺相“莲”,邀请了川渝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摄影家来此采风创作,从而加强了开江对外的文化交流,提升了开江的文艺创作的实力和水平!秋天的荷塘盛满着收获的喜悦,当地农民挖莲藕、采莲子、收荷叶,在实现了观赏价值后,荷花又为开江人民奉献出她的实用价值。
 
  开江人利用任市镇竹溪村的农田,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又打造了“稻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集稻田种植、渔业水产养殖、乡村观光旅游于一体。对如何让传统的稻田有更丰富的出产,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这里柏油路四通八达,楼房整洁漂亮,花木繁茂,既让当地的农民享受了优越的村居环境,又让来自城里的游客感受到现代的田园风光。
 
  曾经,“小龙虾”这一城市人们喜爱的食材,离开江人民似乎有些遥远,在开江人民心目中也颇显稀有,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开江的田也能成为养育“小龙虾”的沃土。开江人大胆引进养殖技术,垦田为塘,短短两三年间,全县近十万亩农田变成了小龙虾的生长乐土;又短短一两年时间,成熟的小龙虾既远销外地,又让开江人民大饱口福。这一从前的外地珍贵食材变成了本地的特产,让人不由得赞叹开江的田深藏的潜能,让人不禁赞赏开江人的创造力,让人禁不住幻想开江的田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开江的田既古老又年轻,她曾经默默的养育着开江儿女,她也不断的以崭新的方式惠及县内外的人们。我深信,在未来,“田城开江”一定会福泽四方,开江的田一定会美名远扬!
 
 
  ↓↓↓
 
  作者简介:
 
  文华丹,男,生于1977年11月,四川省开江县人,开江县书画协会理事,开江县作协会员,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各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