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委改革办在《四川改革动态》中,刊载《开江县坚持改革赋能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推介我县在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产业孵化、联农带农等领域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改革创新如何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上“发动引擎”
我县立足发挥集成改革的综合效益,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重大改革平台,整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等改革事项,以改革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系统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市场运营、集体经济培育等6大领域改革创新,园区先后获评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和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等殊荣,今年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
坚持把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全县“四大片区”之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加快建设“稻田+”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
一是连片规划壮规模。按照省委以片区为单位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部署要求,将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生态功能、民俗相近的5个乡镇67个村纳入园区规划,统筹布局“一环三区三园五点”,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成渝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面积达到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5%。同时,充分发挥川渝毗邻优势,与重庆市梁平区合作,按照“一环一廊一核一区三圈层”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开梁合作示范园区,分年度规划重点合作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10.1亿元,建设30万亩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携手打造川渝毗邻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平台。
二是市县联动强推进。争取达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将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国园”纳入全市总体布局,市委副书记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制定《达州市支持开江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任务清单》和《开江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任务清单》,整合市县优势资源,强力推进园区发展,预计投入42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稻渔之窗”等重大项目30个。
三是集约管理提效能。按照“园区发展一体推进、社会事务属地管理”的总体思路,架构“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乡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园区发展规划、改革创新和支持政策等重大事项,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党工委(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具体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为园区规划编制、重要政策、重大问题、制度建设中提供决策咨询,5个乡镇负责辖内涉及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工作。
二、坚持“开发式”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园区运营模式
围绕破解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探索“国企领投”模式,县属国有企业田城集团作为园区建设运营主体,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各方资本,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一是创新投入国有资本。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园区建设比例增长机制,园区新增税收全部用于园区建设,先后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10.16亿元集中投向园区。田城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园区土地、房屋等资源,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指标,先后融资5亿元建设园区。
二是清理盘活集体资本。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将土地资源、林地、固定资产等集体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园区村集体资产价值总额达到5.18亿元。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将整合财政涉农项目建成的水、田、路、林等基础设施作价量化,由村集体经济代持占股经营。全域推进土地整理,在不改变园区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控制性指标前提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合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和农村空闲建设用地整理,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
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制定出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八条措施》,田城集团采取入股分红、注资混改、持股孵化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管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引进缘满集团、大胃王等龙头企业40余家。设立企业应急转贷基金1000万元,创新“政融保”“政担银企户”“虾蟹贷”等金融产品,2021年发放信贷资金2100万元,开展资金互助合作1300万元。
三、围绕壮大“稻田+”主导产业,健全产业孵化机制
始终把壮大“稻田+”主导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任务,全生态化布局、全产业链培育、全价值链开发,2021年园区综合产值达到51.9亿元。
一是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发展建。大力实施基地高效化行动,按照“连片开发+效益单元”建设模式,对园区15.9万亩稻田进行整体规划,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工程等涉农项目,集中连片建设田网、路网、水网、渠网、电网、讯网“六网”,开发稻鱼、稻虾、稻蛙、稻鸭等共生50-200亩不等的若干效益单元,园区建成特色产业基地7.6万亩,道路通达率达到98%,高标准农田占比83.7%,宝石水库直灌全园,基地动力电覆盖达100%,吸纳新型经营主体2000余个,“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二是产业结构围绕优化供给调。立足做深“稻”文章,大力实施产业融合化行动。一产上,创新推广“稻田+”稻渔综合种养、“微生态、零排放”、“121”尾水循环利用“三大产业模式”,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亩均“千斤粮万元钱”。二产上,规划建设粮油物流、豆笋、特色水产“三大加工园”,已经培育鑫谷粮油、民生渔业等1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园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8个,“稻田+”有机鱼、稻蛙香米通过有机认证,“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种养循环+有机认证”的开江绿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三产上,规划启动建设“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乡愁记忆”省级旅游度假区、“开江粮仓”游学区、“田米水乡”AAAA级旅游景区和“川东红源”山地游击体验区“五大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已经建成美丽乡村特色院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发展以“五田”促“五养”休闲体验游,成为“成渝远方·田城开江”的现实写照。
三是农事服务围绕市场主体配。强力推进要素聚集化和主体培育专业化“两大行动”,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4个,建成为农服务中心、数字农业信息平台和智慧农业管理中心,配套自动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化设备2000余台,农业机械率达到96%,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98%,高素质职业农民村民小组占比达到90%以上,园区劳务服务、土地托管、农资购销、生产技术、信息云等“农事一体化”体系加快形成。
四、致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始终把稻渔现代农业园作为打造产城两旺、生态宜居、山青水秀、包容并蓄“中国田城”的引领核,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加强基层治理,不断增强园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园区成立72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探索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行村集体经济“1331”资金托管和“33211”利益分配机制,通过领办创办稻渔产业、土地、乡村旅游、农机和劳务等合作社,整合园区土地、劳务、房屋、资金等闲散资源,与田城集团和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乡村旅游、劳务等多种经营,2021年园区村集体经济最高收入达到31.69万元,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高于全省7000余元。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鼓励城区学校与园区学校开展对口帮扶,园区内学校探索多种类型的联合办学模式,规划建设园区寄宿制学校3所,努力实现“学有良教”。强化园区医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园区医疗卫生次中心1个、医合体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4个,努力实现“病有良医”。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努力实现“老有良养”。
三是强化基层治理。加快完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机制,规划建设一批集党建活动、为民服务、协商议事、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亲民化”综合阵地,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流域岸线治理、秸秆粪污综合利用“三大工程”,切实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绿色创新模式成功入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川实践案例,园区获评“美丽宜居小镇”“森林乡村”“文明村镇”等国字号荣誉1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