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絮的工匠 - 开江文化 - 开江网
弹棉絮的工匠

时间:2016-04-11 09:39:20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杨国军   点击:
  记忆中有近二十年未见到他了,而他留给我的是内心的尊重,深深的崇敬。
 
  他名王文举 ,不高不矮的个头,常穿青蓝色的土布衣裳,脸膛粗糙黝黑,略略偏瘦的体态,两手写满粗糙的茧疤,一看便是庄稼人、农村匠人。
 
  王文举念过初中,我和他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还半开玩笑似地对他说,你名字还好呀!“文举,文举,考取科举”。他说小兄弟别见笑,当年我父亲取这个名,还真的有点希望我考取大专、大学之意,可我家有一远方地主亲戚,上不了高中,心中的希冀化为尘埃。每到夜晚,我拿出上初中每学期的大红奖状,各科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绩通知单,泪珠一个劲儿地往下流,疼痛的心一阵又一阵的酸楚。望着天上的繁星,柔美的月光,起伏连绵的山峦,我心如刀绞。听到他这样的哀叹,我也仿佛和他一起埋怨上苍的不公。
 
  王文举还告诉我,断望了上高中考大学的路后,先是做了几年的农民,后是干了几年砖匠,再就是学做弹棉花的匠人,一做就是几十年,乃至穷其一生精力。
 
  刚刚步入弹棉花技艺时,他一天要走几十里路,身背一个大弯弓,弯弓两头有弹棉花的特制弹线。而就是靠肩背这一副弯弓,走村窜户,大街小巷,东边一声呼,西边大声叫“弹棉花哟,弹棉花,无论新旧,保你满意”不时在山村、路旁、学校、机关响彻。在那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时期,家里面要添置一床新棉絮算是奢侈品。一般的家庭是买不起新棉花弹新面被的,不过人们相信王文举弹棉花的精湛技巧,纷纷把老棉絮送至他跟前,见证他一流的匠人技术。
 
  面对大多送来的阵旧得无法形容的“棉絮”,要是其他弹棉花的匠人,早就借故离开。可王文举硬是秉持着一个匠人的朴实理念,对破败不堪的烂棉絮先是用手细细理松,铺平、铺直,然后把裹成缩成一团的黑污垢棉絮,用清水很是细致地冲洗,直到露出少许白光,几分成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遂渐干燥。此时,他拿出弯弓形下面紧连的特制弹线,对着破败的棉絮使出浑身的解数,恨不能把一个匠人的技艺全部派上用场。他弹了弹,甚是有节奏地的“腾,腾,腾”的声音像是一曲优美的旋律,约三小时后,本是破败不堪的烂得出奇的旧棉絮刹那间白晃晃的,鲜亮亮的,舒适夺目的。到这时候已完成了一件“作品”的制作了,可王文举还要对其进行“再加工”。他凝神屏气,注到精气神脉天然地集中,眼瞅经他弹好的棉絮,上下观察,左右细遂,哪怕是有丝毫的缝隙,他都会一次,再次,三次对其进行修补完善。他那弹棉絮的弯弓仿佛弹奏到,领会到客户期待的眼神、目光。
 
  经王文举弹辗的棉花,无论是精准度,还是美观耐用,在十里八乡迅速传开。找他弹新棉花被絮的,要他对旧棉絮加工翻新的,常常是排起长长的队伍。有的说,王棉匠,过几天嫁女,办点嫁妆,张老汉说,我要娶媳妇,得赶紧添置二床新棉被;李大爷说,我满七十六寿,亲戚乡邻祝贺的多,要添置六床新棉褥。面对这么多对他充满信任的乡里邻亲,王文举二话没说,站起来,大声接应道,“父老乡亲”,我就是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要弹好你们期待的棉絮,棉被。
 
  三天过得很快,王文举给乡亲们弹的棉絮,棉被如期交至。可他却因劳累过度倒下了。住院期间,乡民们送上些白糖,水果、补品。出院后,全一一登门道谢,并将乡民所送财物所合成现款退还村民。少数村民大惑不解,认为他这是故作高尚,可更多的村民能理解王文举做出的举动。那是因为他从不把弹棉花的技艺当成是赚钱谋利的一种手段,更多的是为乡友邻亲释放着的他的默默无闻与奉献。

相关信息: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