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江文化强县建设的对策思考 - 开江县第十四次党代会 - 开江网
关于开江文化强县建设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5-03-26 15:15:16  来源:开江网  作者:蒋朝银   点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开江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建设”战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推动文化强县建设便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现状分析
 
  开江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县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文化事业。为争创全省文化先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制定了“文化强县”建设规划,明确了“文化强县”建设战略定位,确定了“文化强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十分重视抓好文化事业单位班子配备和队伍建设,下决心切实解决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事业改革、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通过抓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公共图书、电影放映、文化遗产、旅游文化、等工作,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建有清河广场、橄榄广场、金马山广场等3个大型广场。各乡镇分别设有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村级农家书屋。县城以“水乡文化”为主题,活跃了群众文化舞台,推动了群众文化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推陈出新,文化艺术创作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事业飞跃发展。银杏文化走进校园、进入景区。文物保护工作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管理健全,电影放映实现了数字化。
 
  (三)基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各地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送农科图书、春联年画、文艺演出到基层。节假日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农村龙狮队、秧歌队、业余文艺演出队进村入户;各部门各单位在“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国庆节期间开展歌咏赛、对诗赛。
 
  (四)地方特色文化比较鲜明。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等文化品牌。以广福镇﹙川东地下党指挥中心,中共广福特支,川东游击军广福游击队,王维舟、唐在刚烈士故居﹚、普安镇﹙红军宝塔坝战役,中共普安特支﹚、甘棠镇﹙徐彦刚故居﹚、灵岩乡﹙覃文故居)等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以两河长廊、宝石湖、明月湖、飞云温泉为基地的毓秀水乡文化打造不断升级。以拗棒、薅秧歌、石工号子、龙舞、彩龙船、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比较完善的保护。以剪纸、根雕、纸扎、雕塑等民间工艺、放风筝、赛龙舟、打围鼓、灯会等传统民俗风情、民间群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以锦绣田原宝塔坝、浓情甜蜜明月湖、碧波荡漾宝石湖、牛山寺文化公园、金马山森林公园、梦幻世界白岩洞、云蒸霞蔚黑天池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发展基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推动了旅游文化及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在文化界的值观念取向上存在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人的思想在多元化中发展,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淡薄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在抓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部分领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一些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实施的力度不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
 
  (三)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缺乏专项资金投入,社会性投融资于文化产业渠道不畅,吸引外资少,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缓慢。
 
  (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基层文化阵地基础不牢、运转不灵。有些乡镇文化站“失守”,场馆设备、人员俱空;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不配套、不作为;没有县级博物馆及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五)文化人才培育引进相当不足。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跟不上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从业人员与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至青黄不接,基层文化人才缺失,特别缺乏高层次文化人才。
 
  三、建设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开江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开江,需要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坚强合力,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精品
 
  1.创新发展手段。以创新手段提升红色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的文化含量,积极引导文艺创作人员贴近生活、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富有开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小品、音乐、舞蹈、摄影、绘画、美术、文学等艺术作品。
 
  2.打造文化精品。重视对优秀文化艺术项目、本土文化题材的扶持和资助,建立文化生产创作基地,推动文化精品创新发展,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文艺作品,组织力量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推出一些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3.加强对外交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策划、包装和推广民俗文化。开展县与县的文化交流,全面展示开江的民间文化的内涵和风采,提高开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旅游为窗口,邀请全国知名人士齐聚开江,研究、探索、提升和发展旅游文化,整合特色品牌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行业融合,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二)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优秀文化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开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尤其要重视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民间习俗、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摸清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2.在中小学校广泛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兴趣班等,培养一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通过申报确定民俗艺术项目传承人,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执行中央决定,出台优惠政策
 
  1.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
 
  2.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出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四)拓宽文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
 
  1.要落实中央和省委对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文化产业扶持基金。
 
  2.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3.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重视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人才
 
  1.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2.要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家属随迁等方面要以给予政策倾斜。
 
  3.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六)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开江形象
 
  1.要深化开江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以唐在刚、徐彦刚、覃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和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及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学术研究中心。
 
  2.丰富和发展“广场文化”,深入开展“巴山平原毓秀水乡”艺术节,提升开江美誉度。
 
  3.借“外才”、“外智”、“外脑”生产和创作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争取进入国家、省、市大型舞台银幕。
 
  4.精心塑造一批特色文化雕塑,有规划有重点建设特色文化楼宇,打造特色文化村。
 
  (七)抓好基层文化,奠定发展基础
 
  1.要严格按标准全面、规范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建设。
 
  2.通过新建、改扩建、联建等方式,确保完善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规模以上企业强化建设职工文化娱乐场所。
 
  3.按照标准建设和规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基础设施、配套设施。
 
  4.早日建成有规模的集文化、体育、演出的室内大型场馆。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