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大竹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周边动态 - 开江网
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大竹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5-05-22 10:23:17  来源:达州日报  作者:王晓林 谢春 刘高杉   点击:
  2015年3月,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2015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盛大开展。在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产品展台,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络绎不绝。“玉竹”牌纱条受到青睐,仅参展当天该公司就达成近30项意向合作协议。
  
  5年前,玉竹麻业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麻纺改制企业,受到国内外纺织品成本走高、苎麻脱胶污染严重、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要素功能日益凸显,如果没有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传统型企业要想做大做强真是难于上青天!”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小祝道出发展软肋。
  
  时间回到2013年,通过多方努力,达州市大竹县先后与清华大学徐光教授工作团队、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工作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以汽车特种橡胶制品和苎麻产业为依托,大竹县率先在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玉竹麻业建成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既标志着全县产学研联盟创新平台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更是迈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步伐。
  
  见解独到,固有思路打开了
  
  2013年7月,古城西安。带着自己的纱线产品,玉竹麻业张小祝惴惴不安走进了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西安工程大学,走进了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的办公室。“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姚老对苎麻的厚爱、对产业的期待、对纺纱技术革新和产品提质的独到见解,让我看到了苎麻产业的发展前景,更看到了希望。”张小祝深有感触。从此,张小祝着手公司战略布局的调整。
  
  相比玉竹麻业,川环科技“攀高枝”探索工作起步较早。“至今都记得清华大学徐光教授第一次来公司的情形,他指出公司产品应走专有化、精细化道路,并大胆提出公司的销售目标应朝着1亿元或更高产值奋斗,这让所有川环人感到不可思议。”川环科技技术副总经理文勇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我们当时的销售收入仅3000万元。”是压力,更是动力,川环人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这个目标。
  
  说到川环科技的发展历程,文勇感叹道:“攀上‘高枝’,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思路打开了,企业才能看得准、走得好。”始终坚持“科技兴企”,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之路,川环科技全体员工正不遗余力。“思路决定出路”,玉竹麻业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公司狠抓五大基础管理系统,不断改进脱胶工艺和煮练助剂,在做精、做优上下足了功夫。
  
  借力借智,技术瓶颈打破了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造,技术瓶颈是“中梗阻”。工作站的设立,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4年3月,在川环科技工作站领衔专家徐光教授的带领下,“汽车特种高分子制品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获四川省科技厅批复立项。
  
  这是徐光教授在建站以来承担的第4个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高分子改性、复合和高性能制品的研发,也将会有效提升该公司特种高分子制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徐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的指导下,川环科技围绕车用特种橡胶材料工艺与装备、车用胶管自动生产线升级改造、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燃料管路系统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仅去年以来,就升级改造自动生产线30余条,解决技术难题22个,申请国家专利1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
  
  在玉竹麻业工作站领衔专家姚穆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指导下,该公司首次将集聚纺技术应用到苎麻长纺行业,克服传统苎麻纱毛羽多、表面发毛、疵点明显的缺点,优化了苎麻纤维的优良特性,该项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引种优质高支苎麻种子、创新苎麻收割模式、应用麻竹(绢)混纺纱技艺等技术得到推广和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公司研制的“60Nm/麻/竹粘(55:45)混纺纱”和“72Nm麻绢高特混纺纱”等4项产品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开发05#高档麻条和58Nm麻维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和60%。
  
  “向高端人才借力借智,技术瓶颈破解了,全县科技人才创造活力也得到深度激发,累计申请专利272件,获国家授权187件,授权量是‘十一五’时期3倍。”大竹县科协主席喻志兰说。
  
  长效合作,地方产业盘活了
  
  为构建与高端科研团队和智力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工作站之初,大竹县委、县政府就及时成立了服务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在县科协成立工作站联席会议办公室,落实每年10万元的基本运行经费,并会同企业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工作制度,明确成果运用、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措施11条。
  
  据了解,通过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该县还与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促成了33名行业专家教授的柔性引进,推动开展了信息交流、技术共享、人才代培等工作。
  
  在工作站的牵引下,玉竹麻业成功与北京邦维高实科技公司签订十年订单,新建2000平米厂房专门生产军用特种掺碳腈氯纶,不但吸纳110余人就业,还带动原麻收购价上涨3-4元/公斤,麻农人均增收150-200元。川环科技“川环”商标成功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公司与北京吉普、上汽五菱、一汽大众、长安福特、吉利、保定长城等300多家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配关系,并继续引领大竹机电产业集群傲视群雄。仅2014年,玉竹麻业就新增利税160万元,川环科技实现产销5.05亿元,同比增长6.32%。
  
  随着高端人才的广泛集聚,科研平台的创新引领,传统产业的全线复苏,该县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5%。这也必将成为推动大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这是徐光教授在建站以来承担的第4个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高分子改性、复合和高性能制品的研发,也将会有效提升该公司特种高分子制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徐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的指导下,川环科技围绕车用特种橡胶材料工艺与装备、车用胶管自动生产线升级改造、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燃料管路系统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仅去年以来,就升级改造自动生产线30余条,解决技术难题22个,申请国家专利1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
  
  在玉竹麻业工作站领衔专家姚穆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指导下,该公司首次将集聚纺技术应用到苎麻长纺行业,克服传统苎麻纱毛羽多、表面发毛、疵点明显的缺点,优化了苎麻纤维的优良特性,该项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引种优质高支苎麻种子、创新苎麻收割模式、应用麻竹(绢)混纺纱技艺等技术得到推广和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公司研制的“60Nm/麻/竹粘(55:45)混纺纱”和“72Nm麻绢高特混纺纱”等4项产品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开发05#高档麻条和58Nm麻维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和60%。
  
  “向高端人才借力借智,技术瓶颈破解了,全县科技人才创造活力也得到深度激发,累计申请专利272件,获国家授权187件,授权量是‘十一五’时期3倍。”大竹县科协主席喻志兰说。
  
  长效合作,地方产业盘活了
  
  为构建与高端科研团队和智力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工作站之初,大竹县委、县政府就及时成立了服务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在县科协成立工作站联席会议办公室,落实每年10万元的基本运行经费,并会同企业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工作制度,明确成果运用、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措施11条。
  
  据了解,通过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该县还与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促成了33名行业专家教授的柔性引进,推动开展了信息交流、技术共享、人才代培等工作。
  
  在工作站的牵引下,玉竹麻业成功与北京邦维高实科技公司签订十年订单,新建2000平米厂房专门生产军用特种掺碳腈氯纶,不但吸纳110余人就业,还带动原麻收购价上涨3-4元/公斤,麻农人均增收150-200元。川环科技“川环”商标成功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公司与北京吉普、上汽五菱、一汽大众、长安福特、吉利、保定长城等300多家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配关系,并继续引领大竹机电产业集群傲视群雄。仅2014年,玉竹麻业就新增利税160万元,川环科技实现产销5.05亿元,同比增长6.32%。
  
  随着高端人才的广泛集聚,科研平台的创新引领,传统产业的全线复苏,该县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5%。这也必将成为推动大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