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惠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 - 周边动态 - 开江网
包惠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

时间:2016-03-15 10:32:09  来源:达州日报  作者:谭楚甲   点击:
  拥有丰富资源的达州如何克服“减贫难”与“返贫易”等现实矛盾?“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怎样从理论落实到实践?3月14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包惠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与主持人、全国听众和网友畅谈达州脱贫攻坚工作。
 
  “三张名片”介绍达州
 
  “达州位于四川东部、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四川的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访谈中,包惠首先向广大听众介绍了达州。她说,达州有很多亮丽的名片,但最突出、最耀眼的是“中国气都、巴人故里、红色达州”这三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中国气都。达州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站,有全国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中石化在宣汉普光发现迄今为止国内探明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气田,中石油(万源罗文)铁山坡气田单井日产无阻流量创全国陆地单井日产量之最。达州也是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
 
  第二张名片——巴人故里。达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距今4500年的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可以说,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了四川熠熠生辉的巴蜀文化。
 
  第三张名片——红色达州。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军史上唯一独立成军的地区(红33军),8万多达州英雄儿女踊跃参加红军,3万多将士为国捐躯,孕育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国将军。
 
  包惠说,达州是一个山川秀美、文化厚重、区位独特、资源富集、宜居宜业的城市,是一个很有魅力、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但另一方面,达州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市州。目前,全市还有49.85万贫困人口。当前达州最紧迫,也是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军令状,是达州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一定要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四对矛盾”是致贫主因
 
  谈及达州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包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一是贫困人口“减贫难”与“返贫易”的矛盾。由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些地区,贫困人口就地减贫和易地搬迁难度非常大。加之抵御风险能力脆弱,脱贫后极易再次返贫。2015年,达州全市实现了15.1万人脱贫,但其中有1.29万人因病因灾返贫。据统计,因病致贫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致贫原因,占到40%多。
 
  二是产业发展“资源丰富”与“转化困难”的矛盾。达州全市828个贫困村中,三分之二以上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但受交通条件、种养技术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制约,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本,村民守着“金山”却无法过上小康日子。
 
  三是脱贫资金“需求大”与“统筹难”的矛盾。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比较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另一方面,现行项目资金的管理模式和投入模式,地方缺少统筹权,集中投向重点贫困地区的难度大。
 
  四是人才“需求大”与农村“留人难”的矛盾。达州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市,常年有180万农民工在外打工。贫困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空巢”村,不但致富能人难找、甚至连村干部都难选,而且工商资本、龙头企业等市场力量进入的渠道也非常窄。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提及村民守着“金山”却无法过上小康日子,包惠表示,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些年达州花了很大的力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修缮乡村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另外在宽带建设、网络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到“十二五”末,达州市已经实现了全部乡镇通油路和通水泥路,全市2743个行政村都通了公路,方便群众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同时,因为产品不具有规模性和品牌化,很难打开销路。依托“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达州引进了阿里巴巴集团发展农村电商,让特色农产品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打开销路,这些年集中塑造了以达州富硒产品为特色的农特产品推广和销售,建成了两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包惠介绍,在帮助农村发展产业和推动特色农业资源转化方面,达州也下了一些功夫:第一,全面深化农村专项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积极扩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试点范围。 推动农村产权的抵押融资、产权交易流转以及工商资本进农村,破解了老百姓没钱周转、没钱发展的难题。第二,大力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和直供直销,有效地破解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第三,达州扎实推进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主体,实现了贫困户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发展的转变。第四,政府出台帮扶7条措施和金融扶持的11条措施,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和附加值得到了大幅提升,加速了农产品由资源向资本的有效转变。老百姓日夜守护的“绿水青山”也成为了推动致富奔康的“金山银山”。
 
  “五大举措”推进脱贫攻坚
 
  谈及达州扶贫具体思路,包惠说,中央这一轮的扶贫工作,突出的就是精准。达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和“三农”工作全局,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脱贫奔康路上决不落一村一户一人。在精准扶贫方面,首先要摸清楚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精准到户到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2020年完成扶贫工作。在推进中,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把扶贫工作落在实处,使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群众能够感受到或者直接参与和体会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形成政府、社会还有贫困群众共同努力的工作局面。
 
  包惠介绍说,在工作中,达州出台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建立“双组长制”,党政同责,常务担纲,加强了对全市脱贫工作的领导。二是在管理力量上,健全扶贫移民机构,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增了65个岗位,专门用来加强扶贫移民机构的干部队伍。而且县级扶贫移民局的局长全部进入同级政府的党组班子,在工作力量上进行了加强。三是在资金投入上,除了国家、省的资金以外,达州市县联动建立“三大基金”,撬动金融资金28亿元。四是在政策措施上,提出“教育资助解困一批”到户措施,注重依托教育来“拔穷根”。去年帮助全市80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五是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均有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村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1套帮扶措施、1个脱贫计划、1张帮扶明白卡、1个帮扶档案。2015年全市实现脱贫15.1万人,初战告捷。
 
  提及“五个一”帮扶机制,包惠表示,建立“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地集结和精准地对接。“五个一”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措施,与贫困村、贫困户一道决战脱贫攻坚。她说,从实践来看,“五个一”机制确实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的积极认同,大家确实从“五个一”中直接体会到了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委书记王东明以及省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同时,对第一书记的选任、管理、考核、保障和奖惩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肯定性批示。下步,达州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五个一”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更好地落在实处,让贫困村、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发挥群众主体力量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包惠认为,群众要“真脱贫”,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就要“真扶贫”。但是,解开贫困枷锁,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现在在基层贫困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这方面,还需要在政策、舆论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力,营造一个致富光荣的氛围。
 
  包惠介绍说,在这方面,达州主要在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拔穷根”。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让贫困群众认识到,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群众及贫困人口自己的事业,营造一个致富光荣的氛围。二是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特别是项目的实施中,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注重资金项目扶持,更注重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的援助,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达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决战的阶段,也是啃硬骨头的阶段。”包惠认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问题,“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扶贫扶到根子上”,这个根子就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扶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门路”。同时坚持“用扶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理念,大力发展直接关系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三大产业”。
 
  其次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达州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五个省级贫困县,宣汉和万源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它们地上地下的资源都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达州始终坚持既要温饱,更要环保。达州将依托巴山大峡谷5A级景区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宣汉、万源两个国贫县全域旅游,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当地脱贫的支撑产业。
 
  再次要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脱贫奔康不仅要解决贫困地区的道路畅通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力保障问题,以及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问题,同时也要着重解决好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一软件问题,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最后要处理好“口袋”与“脑袋”的关系。口袋装满了,但是脑袋如果空着,口袋迟早又会瘪下去,所以要大力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抓好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着力培养新农村新风尚和创业致富带头人。有了这些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以及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和推动,相信农村脱贫致富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多举措支持在外达州人“回家”
 
  包惠说,达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80万人,不少人员在外务工积累了经验、技术、资金,包括人脉,这些人在外打拼多年,渴望回归故土、返乡创业。为了顺应发展的要求,达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达商回乡发展,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吸引了很多多年在外打拼的有所成就的达州人回达州来发展。一方面解决了人才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达州的发展蓄积了力量。
 
  包惠介绍说,在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达商回乡发展方面,达州在项目准入、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减免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最具特色的是实行领导挂包,“一对一”贴身服务。比如,去年以来,达州市累计为返乡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亿元,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万余亩,全部用于农民返乡创业,还对8300余个返乡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据初步统计,达州全市已经有5.7万名返乡务工农民圆了创业梦。其中,创办企业1154个、个体工商户1.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65户。
 
  包惠举例说,在2012年之前,除了有180万常年在外打工,达州每年有10万人外迁。众所周知,人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有生力量,如果一个地区常年人口呈现流出的趋势,那么这个地区长远的发展就会缺少活力,也缺少动力。围绕着怎么样把达州人留在达州、建设达州,达州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达商回乡发展的工程,回引了很多达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人员外迁的情况已经大幅度地下降。2013年年底是7.9万人外迁,2014年年底是3.9万人,2015年年底是3.5万。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州的一系列政策发挥了作用。另外,达州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使得达州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美丽达州让你不虚此行
 
  包惠认为,达州脱贫工作最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解决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二是产业的发展。这能够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以后的长期发展问题。三是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光解决物质的问题,更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所有的农村人口、贫困人口能够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在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访谈中,广大网友通过中国之声的实名微博跟帖留言,与包惠进行了互动。包惠感谢网友们对达州的关注,并重点介绍了达州的旅游资源。她说,达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一块旅游发展的处女地。很多自然生态,包括文化方面的旅游产品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达州将集中打造巴山大峡谷旅游项目,投资100亿左右,规划面积575平方公里,景区中设计了体验区、养生区、休闲区和生态观光区,努力用3到5年的时间,把巴山大峡谷建成国家旅游扶贫的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的度假区和国家5A级景区。
 
  包惠热情邀请广大网友到万源八台山休闲、度假。她说,八台山风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保护地,是达州市自然风景最吸引人的景区之一。景区内通讯便捷,基础设施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大家来了,一定不虚此行!”
 
  “达州土壤因富含硒而闻名,最具特色的产品是富硒产品。”包惠还特地推介了达州的特色农副产品:巴山雀舌有“富硒茶王、雀舌珍品”之美誉;灯影牛肉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国宴用品;大竹东汉醪糟营养丰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还有油橄榄、旧院黑鸡、蜀宣花牛、香椿等等。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