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引入工商资本助推脱贫攻坚扫描 - 周边动态 - 开江网
达州市引入工商资本助推脱贫攻坚扫描

时间:2016-03-31 10:49:14  来源:达州日报  作者:王永明 范爱华 刘国强   点击:
  近年来,达州市充分发挥利用工商资本的自身优势,积极支持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聚力脱贫攻坚,开创了工商资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历史的使命,勇敢的担当
 
  达州7个县(区、市),就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828个建卡贫困村23.2万户、63.66万人,贫困人口总量居四川省第一;贫困发生率为11.62%,高于全国4.42个百分点、四川省3.92个百分点。
 
  这是几组异常沉重数据;这更是一副异常沉重的脱贫担子。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面对异常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达州全市上下迎难而上!
 
  市委书记包惠承诺,“脱贫奔康路上决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这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这也是达州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立下的“军令状”!
 
  针对群众发展思想保守、资金缺乏、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的实际情况,达州市在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信贷投入的同时,引入工商资本作为群众致富的重要资金源泉,通过整合资金来引进项目,通过项目来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来带动群众。
 
  深刻的实践,巨大的嬗变
 
  “川东峨眉”八台山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极大的科考价值,是一座“钱”力无限的财富宝库。然而,由于缺乏项目资金,这里一度是块开发的“处女地”,成为锁在深闺的世外桃源,当地群众只好望“山”兴叹。
 
  近年来,万源市委、市政府通过引入项目开发的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银水金山,造福地方百姓。
 
  2012年5月,广东元邦公司投资30亿元,开始对八台山打造国家5A级景区。项目实施以来,景区已初具规模,人气日渐火爆,惠及周边10公里范围内及八台、旧院、蜂桶等11个乡镇33个贫困村1.3万名贫困人口。
 
  据八台乡党委书记陈天贵介绍,目前天池坝村“洗脚上田”进入元邦公司务工的村民有200多人,新增餐饮等服务业15家,去年村子里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门道。
 
  通过引入工商资本撬动项目实施,“贫困村”的帽子开始逐渐被“旅游胜地”的桂冠取代。昔日穷山沟,如今变成了“小康村”,项目引擎功不可没!
 
  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致富的问题,关键是让老百姓有长久增收的能力。如何把扶贫资金发分到户的“胡椒面”聚集起来集中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大的效益?
 
  2013年9月,达州市知名客商王小江在达川区九岭乡千丘村流转田地共1000多亩,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青花椒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合伙投资,一起分成”,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有了合作社这个“牛鼻子”的拉动,群众脱贫奔康路上就能跑得更快了。目前,青花椒专业合作社已有成员70多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劳务收入已累计达100余万元;公司还带动当地规模发展青花椒1万多亩,星星之火点燃了一大片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真诚的召唤,深情的反哺
 
  在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达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理念,广泛引进社会各路资本,全力为工商企业投身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确保“项目入笼子,资金进盘子”。
 
  达州市通过渝洽会、农博会、西博会和达州在外各种商会积极宣传达州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工商业主、工商资本投入到农村开发中来,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扶贫地区参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这片热土。九硒农牧、古今香食府、中国油橄榄交易物流中心纷纷落户达州。2015年,全市投资连破1200亿元、130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1331.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全年完成投资66.42亿元,增长27.6%,居三大产业增速第一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3.23亿元,增长13.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为给工商企业更好地投身“三农”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州市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优先办理涉农工商登记、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龙头企业给予奖励等,全力做好配套服务,加强要素保障。
 
  两年前,四川仁信双禾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潘高峰前往开江县考察时,萌发了在长田乡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想法,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乡党委、政府积极为公司作好土地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并帮助他完成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
 
  “党委、政府为我铺好了发展的路子,我就必须为父老乡亲铺好致富的路子。”潘高峰表示。
 
  如今,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川仁信在这里扎了根,村民们也从根子里刨出了“金娃娃”。
 
  决战贫困戮力同心,共建小康责无旁贷。乡音乡情的深情召唤,众多川商达商和农民工纷纷回乡发展创业,在脱贫奔康的时代伟业中续写“桑梓情”。
 
  迎着初春的阳光,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2200多亩果蔬产业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昔日的“光棍村”一跃变成达州市2015年度“十大幸福美丽新村”。
 
  让圣水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王策,他用对故土的满腔赤诚演绎巴山传奇。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以前虽然在外挣了些钱,但看到家乡父老脱不了贫,我心里就难受,个人钱再多也快乐不起来。”王策满怀深情地说。
 
  2013年,王策自主投资500余万元,为78户村民代建新房34栋,乡亲们终于住上了别墅;同时,王策还累计投资2800多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建立水果种植基地2个,红心核桃1000亩,青脆李400亩,秦王桃800亩,种下了“摇钱树”。
 
  蝶变的舞台,自我的升华
 
  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工商企业更加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三农”,这是达州市利用工商资本参与扶贫事业秉持的重要理念和原则。在群众发展致富的同时,也促进工商企业的有力发展。
 
  企业为农民“造血”,政府为企业“保健”,助力工商企业健康成长。达州市针对企业在技术支撑、科技咨询、市场拓展、项目策划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全市农业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帮助。根据不同农业发展产业类别区别,构建不同的利益联系机制。
 
  据达川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杨胜东介绍,为让工商资本在扶贫攻坚中自身得到充分发展,该区探索了返租型、带动发展型、牲畜养殖型等几种企业与农民利益“一体化”模式,进入“你发财、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东方风来满眼春,达州遍开致富花。从大巴山麓到渠江河畔,从川东小平原到百里峡深处,精准扶贫的号角声中,源源不断的工商资本如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浸润着16591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滋养着700万达州儿女,幸福富裕的花朵,在这里次第绽放!巴渠大地上,正谱写着工商资本助推脱贫攻坚的壮丽华章!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