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报告全文来了! - 周边动态 - 开江网
重磅!报告全文来了!

时间:2021-10-18 17:12:02  来源:掌上达州  作者:   点击:
  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
  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
  ——在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0月13日)
  邵革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历史重要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
 
  一、倍日并行,奋进之力奠定“振兴之基”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交出了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党的建设等多张满意答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巴渠大地发生了喜人变化。
 
  五年量时度力拓空间,发展格局显著优化。有机融入“双城圈”,深化万达开三地协作,系统谋划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投资建设万州新田港二期项目,“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联盟成立运行,开江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开局起步。有效培育“支撑点”,中心城区极核作用更加凸显,通川区命名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宣汉县入选“天府旅游名县”,万源市入列“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有力重塑“新版图”,高质量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乡村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五年集中精力抓发展,经济质效显著提升。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0年达到2118亿元,年均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7.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2.5:39.1:38.4调整为18.6:34:47.4。市场主体总量达26万户,民营经济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达州高新区创建为省级高新区,5个县级工业园区创建为省级开发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439家、达到934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净增465家、达到574家,成功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创建省级消费中心城市;粮食连年增产并稳居全省第一,“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家。
 
  五年不遗余力优环境,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做优中心城区,建成省内大型城市,“五桥六路”基本建成,“七大新区”加快开发,29个城市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城市。加快城乡建设,全域纳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城建设各具特色,“百镇建设行动”有力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扎实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美丽宜居乡村建成1500余个。完善基础设施,金垭机场即将建成通航,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西达渝高铁正式落地,南大梁、营达、巴万高速和达宣快速建成通车,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擦亮生态底色,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出境断面水质不断优化,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五年殚智竭力推改革,新旧动能显著转换。坚持以改革破难题,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581项,市县机构改革、市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川渝通办”等改革取得实效,农业农村、投融资、司法、公交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创新增动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坚持以开放强带动,四川东出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和中欧班列达州专列陆续开通,达州海关开关运行,成功创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引进到位资金持续增加。
 
  五年鞠躬尽力惠民生,人民福祉显著增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确诊病例“零死亡”,常态化防控期间本土病例“零发生”,疫苗接种高效推进。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强化脱贫攻坚,7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民生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6个100%”全面达标,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入园,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技师学院、华西达州妇儿医院等建成投用。
 
  五年同心协力齐履责,奋进合力显著汇聚。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切实加强;支持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加凸显。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壮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七五普法”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胜利收官,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执法司法公信力全面提升。同时,群众工作、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禁毒防艾等更加有力,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取得新进展,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五年保持定力强党建,政治生态显著向好。着力政治引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隆重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向“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思想聚魂,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着力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更有活力,县乡村集中换届圆满完成。着力惩贪治腐,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认真做好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高质量完成市委巡察全覆盖。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硕果累累。一组组数据令人欢心、一件件实事让人暖心、一项项荣誉鼓舞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达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达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全市老领导、老同志和所有关心支持达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严格遵循。达州发展之所以取得长足进步,最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只有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做到中央和省委有要求、达州就要见行动,才能确保工作方向不偏、蹄疾步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动发展是关键任务,必须一往无前、永不懈怠。五年来,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形势再紧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压力再大发展的气势不松懈,困难再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只有专注发展定力,保持奋进姿态,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才能在追赶全省全国发展水平中提升位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毫不动摇、紧抓在手。面对困难和挑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永葆解放思想、勇立潮头的锐气,壮士断腕铲除顽瘴痼疾、破釜沉舟摆脱路径依赖,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迎来巴渠大地精彩蝶变。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为民谋福是初心使命,必须孜孜以求、贯穿始终。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民,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担当作为是基本要求,必须牢记在心、忠实践行。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是激情创业、拼搏奋斗出来的。只有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抓发展、促改革、干事业上,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担当,一个一个攻难题、一步一步干到底,才能在前进道路上无往而不胜!
 
  五年发展实践,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正视。经济总量不大,高质量发展能级不够,创新发展动能不足,中高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国家级产业平台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质量不够高、力度不够大,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够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生态环保、要素保障、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压力日益凸显,部分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谋定笃行,中心之责昭示“振兴之策”
 
  新起点新希望,新征程新气象。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擘画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动员令,是引领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因势而谋、乘势而进,跑好接力赛、跑出加速度,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置身国家战略,达州肩负重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达州投身其中、生逢其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既是机遇,更是重托。我们必须感恩奋进、负重前行,吹响“集结号”、建好“示范区”。
 
  放眼区位格局,达州责任重大。省委把达州确定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定位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居四达之路,在区位条件、城市能级、交通支撑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优势还不够明显、带动还不够有力。我们必须沿着省委指定的方向,站位“中心”而谋、围绕“中心”而进,加快达州工作突进、发展突破,让“中心”更加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融入成渝地区,达州使命光荣。中央和省委高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达州加强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作出了明确部署。中央和省委要求就是达州追求,中央和省委部署就是达州使命。我们必须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奋力形成先发优势、打造战略支点,撬动北翼赶超发展、加快振兴。
 
  今后五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共同富裕这个新的时代课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达州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五大跃升”:
 
  ——发展质效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省前10位、区域中心城市前4位。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5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实现提档升位。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城乡品质大跃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0万人,县城建设全面升级、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国土空间规划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民生福祉大跃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城乡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大跃升。平安达州、法治达州、善治达州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质的突破。
 
  ——执政能力大跃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充分激发,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规范化常态化,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清廉达州建设取得实效,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海晏河清。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方向是建设“五个中心”:
 
  ——重要经济中心。中心城市,发展为要、实力担当。坚持农业夯基、工业领航、消费提质,投资为要、招商为重、项目为王,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占中高端、抓住关键环,积极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和全省消费中心城市,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持续凸显对外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立足川东北、辐射川渝陕、放眼全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
 
  ——创新创业中心。中心城市,创新赋能、创业筑梦。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不断拓展“双创”空间,培育“双创”主体,构筑“双创”生态,打造一批国家“双创”基地,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催生“新经济”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加快建成“区域领先、西部一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交通物流中心。中心城市,交通先行、物流加力。坚持交通塑“骨”、物流造“脉”,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升级交通网络,持续提升智慧化服务管理水平,形成交通大枢纽、大网络、大通道,推动物流强功能、降成本、提效率,全面提升互联互通、畅连畅通、直连直通水平,形成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网络体系,加快建成“货畅秦巴、物通四海、誉达八方”的交通物流中心。
 
  ——文化旅游中心。中心城市,文化固本、旅游添翼。积极顺应大众旅游新时代,深度挖掘巴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康养资源等,丰富旅游载体,锻造完整链条,强化宣传推介,让游客享受“快旅慢游、养心随心、巴适安逸”新体验,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中开创文旅发展新局面,加快建成“行在大三峡、游在大巴山、醉在大氧吧”的文化旅游中心。
 
  ——幸福宜居中心。中心城市,幸福托底、宜居为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达州,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倾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高地、医疗卫生高地、养生养老高地,积极营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弱有众扶”的良好环境,加快建成“服务达城人民、吸引周边人口、汇聚天下人才”的幸福宜居中心。
 
  蓝图指引方向,奋斗创造辉煌。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如山、使命如磐,只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拼搏进取、永不懈怠,就一定能够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打造战略支点、带动北翼振兴,达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阔步前行,全新之姿走好“振兴之路”
 
  北翼振兴、时不我待。要举全市之力、展全新之姿,大力实施“七大振兴行动”,重塑经济版图、重振巴渠雄风,让达州这颗“川东明珠”大放光彩、熠熠生辉。
 
  (一)实施区域协同行动。协同发展聚合力,携手共建促共赢。要坚决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破除思维观念的固化,对外融入“双城圈”“一盘棋”谋划推进、对内统筹市域“一体化”布局建设,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促进“万达开”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坚决扛牢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政治责任,制定出台建设方案,突出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产业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各项工作。坚持毗邻先行,推动开江县和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毗邻地区先行先试,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支持达州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及配套产业,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共建“万达开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坚持创新推进,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共同组建市场化开发建设主体,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研究设立万达开统筹发展基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统一的土地管理政策,争取土地指标在示范区内跨省域流动。
 
  促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形成大联动,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川东北、渝东北协同联动,助力全域全方位一体化发展。深化大合作,围绕区域产业布局,依托“示范区”高校联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整合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等,共建“大三峡·大巴山”旅游环线,建设具有秦巴风韵、三峡特色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大样板,与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等地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打造践行“两山论”样板区;与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等地加强旅游、交通项目合作,加快建设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协同建设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组团化优布局,依托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区域发展布局,支持通川区、达川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和开江县同城化发展,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极核区;提升万源、宣汉和大竹、渠县发展能级,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特色示范区。差异化促发展,坚持主城区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县转型发展、农产品主产县特色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县绿色发展,高质量打造制造业强县、农业强县、服务业强县、天府旅游名县和生态建设标杆县。个性化明定位,支持通川区打造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达川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支持万源发展康养旅游、富硒农业、绿色建材产业,打造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支持宣汉县建成全国新能源新材料综合利用示范区,争创全国百强县;支持大竹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苎麻新材料产业,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支持渠县建设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高地、中国西部轻纺服饰时尚之都,建成中国西部一流绿色经济强县;支持开江县建设万达开区域次级交通枢纽,打造“成渝远方·田城开江”;支持达州高新区建设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主引擎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达州经开区建设“产城绿乡”深度融合的城市新区和全市工业制造业新引擎,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区域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国家战略加持、有中央和省委政策支持,我们一定能唱好“双城记”、奏好“协作曲”,实现万达开“示范区”全面起跑、领跑领先,实现市域“一核”牵引、“两翼”齐飞!
 
  (二)实施产业壮大行动。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要把产业壮大作为发展突破的关键,坚持标准引领、品牌赋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深做实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基地,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建设“川渝粮仓”;以水稻、油菜、玉米、薯类、生猪等为重点,大力建设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打造示范窗口,集群发展苎麻、茶叶、香椿、肉牛、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先导性产业,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15个。打造特色品牌,引进培育一批支柱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深度开发东汉醪糟、灯影牛肉等名优产品,整合培育“巴山青”“达州贡米”“达州脆李”“蜀宣花牛”等产业品牌,擦亮“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
 
  做优做强新型工业。集群成链强产业,全力推动天然气、锂钾等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协同补齐产业链、建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3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3+3+N”现代产业集群。培优育大强企业,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培育5户百亿企业、10户50亿企业、30户10亿企业、100户5亿企业、150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上市公司培育工程,选取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的企业扶持上市,力争培育上市公司5家以上;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孕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等市场主体。集聚集约强园区,引导优质资源向园区配置,各园区按照“1+1”产业定位,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个主导产业、1个潜力产业。到2025年,全市“2+7”园区新建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GDP年均增长15%以上。依托河市机场大力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明确主攻方向,选准重点项目,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通航产业基地和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做活做靓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流通,加快建设川东北国际名品馆和“5G云商城”智慧商业体系,提升商业步行街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品质,打造“城市会客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加快构建“一核两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做响“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宣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万源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多元发展现代物流,布局粮油加工交易项目,发展“大进大出”产业;争取建设西南储配煤基地,发展“重进重出”产业;集聚网络货运企业,打造西南货运和贸易“结算中心”,发展“远进远出”产业,积极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和数字经济,规划建设马踏洞金融城、达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达州、智慧城乡,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
 
  最是发展好阶段,产业强市正当时。只要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我们一定能变思路为出路、变定位为地位,达州产业必将乘风破浪、高歌远航,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优势更强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实施城乡提品行动。城乡品质事关产业集聚、影响群众生活。要按照“全域统筹、基础先行、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思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奋力建设幸福宜居中心。
 
  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产城”并重,突出“南拓、东进”城市发展策略,南向依托达州高铁站、金垭机场建设空铁新城,东向联动达州经开区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有机更新,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协调布局,夯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坚持“景文”并重,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凸显山水特色,加强“五山三河”生态治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塑造重要区域特色景观风貌,着力优化提升城市形象。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实施城市体检,统筹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高品质城市。
 
  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幸福感。注重衔接配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扶持力度,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努力建成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地、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注重试点示范,统筹“五个振兴”,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通道,推动人才上山下乡、资金进村到户,创建培育省级百强中心镇,积极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和示范村。注重乡村建设,高质量编制完成以片区为单元的镇乡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中心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加强交通基础建设,聚焦争创全省交通强市试点市,大力实施交通运输三年大会战,按开放口岸标准建成投运金垭机场,加快推进万源支线运输机场和宣汉、渠县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建成达州高铁南站,实现成达万高铁全线通车,加快建设西达渝高铁,积极争取成都经巴中经万源至安康高铁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启动广巴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谋划市域轨道交通和万达开城际轨道交通;建成镇巴经达州至广安、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和达州绕城高速西段,开工建设城口经宣汉至重庆、大竹至垫江和达州至万州直达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城口至万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谋划万源至开州、南江经通江至万源高速公路;建成达州至开江、石桥、大竹以及八台山经巴山大峡谷至开州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达万直达、达州至渠县快速通道,谋划大竹经邻水至重庆快速通道,建成高铁363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高等级公路600公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加快建设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渠江达州至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成土溪口、固军水库重大水利工程,构建“6+2+4”中型水库竞相建设局面,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城市第二水源巴河取水、达州高新区供水及“引水入竹”、达州经开区供水等工程,全面推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前期工作,加快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能源信息基础建设,加快输气、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基建建设,不断夯实发展支撑。
 
  大美城乡惹人爱,幸福宜居达人愿。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达州“城市蝶变、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必将完美铺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形态必将精彩呈现!
 
  (四)实施开放创新行动。动力决定速度、速度催生跨越。要坚持开放拓空间,创新聚优势,改革破难题,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强大活力。
 
  敞开怀抱扩大开放。高效率打造开放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内陆铁路、航空对外开放口岸,全力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融入全国全省对外开放总布局,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高规格举办开放展会,办好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大会、达商大会等会展活动,协同举办区域性国际专业品牌展会,打造区域会展暨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心。高强度深化开放合作,加大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持续推进“达商回引”工程,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加快转型升级发展。
 
  大刀阔斧推进创新。搭建创新平台,以争创创新型城市为牵引,联动万达开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跨区域中试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动“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落地应用,力争建成玄武岩纤维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创新基础作用,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全省“双高”计划学校,支持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建成川渝陕结合部一流中医药高职教育中心,支持达州技师学院争创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集聚创新人才,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好柔性引才、平台聚才、事业留才“组合拳”,招引培育“百名高新科技研究型人才”“千名社会事业专业型人才”“千名现代制造技能型人才”“万名乡村振兴基础性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披荆斩棘深化改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系统性、实质性、突破性改革成果。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引导性基金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对重大战略部署的财力保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度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县域集成改革和县级市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有序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驱动再深化。只要我们敢于下深水、涉险滩、担风险,就一定能推动改革不停顿、创新不犹豫、开放不止步,一定能乘风破浪、奋楫争先,赢得日新月异的进步、迎来生机勃勃的时代!
 
  (五)实施文化繁荣行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建设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弘扬先进文化铸城市之魂。强化精神引领,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用好用活达州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述达州好故事、传播达州好声音,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强化文化供给,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强化院团建设,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体系,加大院团改革力度,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传承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巴文化研究,加快罗家坝、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塑造“巴人故里”品牌,加快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紧扣“川陕苏区·红色达州”主题,加快构建“3+4+4+10”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址认定,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古遗址、老街区、老宅院、名建筑,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利用。
 
  激发文化创造强城市之基。推动文创资源要素集聚,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完善提升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一批文创特色街区,积极申办国省重大文体旅游赛事活动。推动文创产业跨界融合,建好用活文创产品孵化园,推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业态,高水平拍摄电影《周永开》、编排推广《梦回巴国》《秘境龙潭》等大型情景史诗剧,支持“515艺术创窟”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社区。推动文创企业培育提升,分类培育一批龙头、骨干和小微文创企业,做强一批体现达州本土自然生态和巴文化人文历史特色的文创品牌,造就一批根植于巴山渠水的文化名家,推出一批弘扬新时代新阶段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化盛。只要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焕发文化活力,我们一定能让文化达州闪耀光辉、让文明达州享誉全国、让文创达州永立潮头!
 
  (六)实施环境美化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发展“含绿量”、经济“含金量”,让达州生态底色更美,绿色颜值更高。
 
  高水平建成美丽达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快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让天蓝水碧土净成为常态;强化区域环境风险联防联控联治,推进生态脆弱区治理修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各项举措。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绿化达州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深入落实林长制,让城市“显山、露水、见林、透气”。分批次、分梯队推进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奋力实现美丽达州建设目标。
 
  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钢铁、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完成达钢集团异地搬迁转型发展,科学布局钢铁化工耦合发展项目,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装配式建筑等绿色产业。推进企业绿色化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科学测量碳总量、评估碳增量,布局森林、耕地等碳汇资源,探索通过碳汇交易、碳排放权益交易等市场化途径,促进绿色价值转换。
 
  高标准执行环保制度。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加强生态环保监管执法,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坚决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绿色是达州的底色和优势,生态是达州的责任和潜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一定能够让达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七)实施民生改善行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办好人民满意社会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双减”任务;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积极争创一批川渝名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好建强西南职教园区;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促进各阶段教育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系统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全力建设健康达州和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申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快重点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举办达州巴人故里国际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建设体育强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公共财政支出主要投向民生领域,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民生实事。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问题。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权益,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残疾人和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适度聚集,落实“三孩”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运用好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切实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运用,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全民反诈行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达州。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纵深推进“八五”普法,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进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建设,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合格城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为先,秉持发展为民、成果惠民,就一定能够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美好!
 
  四、务实重行,廉实之风保障“振兴之效”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障达州发展行稳致远。
 
  (一)坚持方向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政治立场,时刻保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砥砺政治品格,强化党员党性锤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办好“巴山红军学院”,推动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增强政治能力,强化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更好地辨别政治是非、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
 
  (二)坚持守正创新,思想铸魂聚人心。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弘扬时代新风,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宣传,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凝聚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追求。抓实意识形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阵地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三)坚持重心下移,全面过硬夯基础。大力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深入推进党组织全域覆盖,持续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围绕提升“人气指数”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负面清单”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农村、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切实提高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大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强化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探索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在各项事业发展中走在前、干在先、当标杆、作表率。大力推动党建与发展融合共进,坚持群众需求、发展需要导向,推动组织资源向基层集聚,系统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社会和谐、促企业发展、促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确保中心工作落到实处。
 
  (四)坚持严管厚爱,鲜明导向带队伍。突出事业为上,坚持把“好干部”标准贯穿干部选拔任用、锻炼培养、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注重为事业用人、为事业选才,识人察人看担当、选人用人重作为。鲜明“提拔能干人、重用老实人、培养年轻人、调整闲耍人”选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培养造就“五个优秀”干部。突出科学评价,坚持多角度分析,完善干部考察、识别和考核评价方式,科学调整编制资源,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分类建设、分类考评办法,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解决“一把尺子”丈量、“一个擂台”竞技问题,努力建设“六个模范”班子。突出关心激励,积极实施“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系统工程,健全待遇激励保障体系,加大公务员和选调生招录力度,畅通干部成长渠道,关注干部身心健康,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构建“分领域、清单式”容错免责机制,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吃苦者不吃亏、担当者不担忧。
 
  (五)坚持从严从实,正风反腐促清廉。持续用力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保持惩治腐败的力度不减、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查处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医疗系统、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腐败问题。持续用力监督执纪,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发挥巡察利剑作用,精准发现问题,纠治政治偏差,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贯通融合、协调联动,增强全方位监督合力。持续用力标本兼治,坚持系统施治,持续办好“阳光问廉”,深入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统筹推进纪法教育、警示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和家风政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构建“三不”一体推进长效机制,推动清廉达州建设,巩固发展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行职责,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港澳台侨等工作,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工商联、残联、文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抓好党管武装和退役军人工作,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让老同志继续为达州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志们,发展之势磅礴豪迈,发展之路曲折艰辛。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闯出新的广阔天地,必须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不胜不休的壮志豪情,以决战决胜的坚强意志,攻坚克难、夺取胜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达州人民的绚丽篇章!

相关信息: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