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秋雨讲文化 - 开江文化 - 开江网
我听秋雨讲文化

时间:2016-06-03 11:19:53  来源:开江网  作者:杨国军   点击:
  少年时代,老师传授文化,粗略懂得是传递知识,输送科学的真谛,感知得全面一些,就是各门功课的知识要点,精髓所在。
 
  近读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文化大散文,方知文化二字深远内涵及其包涵的人文哲思。尤其对文化的传统、派系、血脉,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或是一个朝代的跌落,新的统治集团对文化的信任与放纵,禁锢和束缚,是与非的界定,褒与赞的态容,让我跳出单一对文化的认知和悟性。
 
  中华五千年,也是文明取代落后,先进代替倒退,科技取缔荒谬的发展历史。尽管一次一次战争的杀伐,或者血腥的恐怖,让文化一度陷入困境,乃至绝境,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有风骨的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誓死捍卫,用毕生的精力付出,以至献出生命,他们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把文人、文化人的职责发挥至极限,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几千年代代相传,留下了可圈可点,可歌可颂,可贺可赞的辉煌篇章。
 
  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学大致始于先秦诸子百家,至明清小说的大融合,无一不是闪烁智慧的光芒。孔子的师者仁厚,长者模样,庄子的大气磅礴,浪卷潮涌,《诗经》对朝颂礼义风俗自然倾诉,《离骚》“悬崖独吟曲”。读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听秋雨先生讲授祖先文化,对开创一个历史先河的文化,文学大师屈原有了更深层的悟解。他不愿执掌文脉,但他却执掌了;他遭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秋雨先生说:唐代的文化太强了,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政治取代文化的朝代。作为读者也许并不苟同于他的看法,然而盛唐时期的李白、杜浦、王维、白居易………留下的千古不朽的诗歌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唐代,试问还有哪些诗人能发出心灵的讴歌?感怀山水的秀丽?舒发忧民的万端情节?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为民情怀,其字里行间透视着对生活在社会最低贫民的心系挂念。可以说,在唐朝,文风鼎盛,清香扑鼻,文化、文学真正的取材于生活,来自于民众,有着丰实的文化土壤。
 
  秋雨先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自己观点时,亦不忘对习惯性的名篇佳作以独有的审视,乃至一世英雄豪杰发出感叹。他说习惯称之为一代政治家的曹操,其实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的,他的那些熟语时至今日仍然老幼皆知,耳熟能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幕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人生的思考,对豪情的礼颂,对凌云壮志的抱负施展,在这些诗句中译释得多么细腻,入木!秋雨先生还以自己对 传统文化的比对及特定历史涌现的佳作名篇作了探讨。说读诗文一定要带着排序的深度出发,才不至于迷路。有的诗文,初度感觉很好,但放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文学中,就有另外一番醒悟。常常推崇的唐初诗人王勃所著的《滕王阁序》,把其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放在全唐的第一佳对,这就是没有进行认真的周密思考,没有放在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中去领略,领会。事实上王勃所处的时代,文人大多用的是骈体文,而骈体文仅仅是时光中的匆匆过客,以历史唯物观的眼光来阅视,充其量上等而已。
 
  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讲究排序,是以自己的审视,审美学说的展演。他说宋代苏东坡一,辛弃疾二,李清照三。说到李清照,还把她作为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极限,升华为极至。尤其是她写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是金石般的硬度语言,至今无人望其项背。是啊,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在宋代文化,文学史册上浸润了流光溢彩的辉煌,他们所写的词赋,无论是对人格品德的写照,还是怀才不遇的真情素描,亦或是出自于忧国忧民的高贵情怀,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亘古绝唱。
 
  说到明清小说,一般认同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秋雨先生不仅仅给予排序,还对每部名著都做了点评,结论:《红楼梦》才是完全意义的文学经典,是可传千载、万年的文学鸿篇。出于求知的本能,对其他三部著作,受学识,见解,远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敢妄加评论,但秋雨指出的钻研文化,文学,尽管是公认的鸿篇巨著,也应有自己的思维,思考,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深观其高大深邃哲理内涵,经常化的比对,倾其一生精神追求,总得有所思,有点悟,有点欣赏,有其独到吧,则是心灵的感知与感应。
 
  听秋雨讲文化一时半点也听不完,读不尽,悟不清,更是悟不透的。可先生讲文化的意义,道理,内容则是印存我努力学习中华文化,领感中国文学的前行动力。学习秋雨先生讲文化,让我受益终身,对比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在肤浅的程度上,倘若是有了一点进步,甚至是微弱的,也算是心灵中的慰藉,对中华文化再次在心底烙上印记。
 
  秋雨先生还告诉我,求知,求学问,尤其是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得有独立的主解,用历史唯物史观来思考传统文化的大现状,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寻求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闪光的足迹。不畏权术,不拘泥于已有的盖棺论定,勇于,敢于问鼎已有的结论,不断的创新属于自我的文化理念,观念。倘若如此,实乃人生一难得。吾甚喜,吾得欢。
上一篇:陈家沟赋
下一篇:心灵之美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