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书院的前世今生 - 开江文化 - 开江网
开江书院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9-04-22 10:43:05  来源:开江网  作者:林佐成   点击:
  开江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文化县的美誉。这一美誉,与历史上存在的开江书院息息相关。
 
  明正德十年(1515),贵州昆山举人杨桧,出任新宁知县。杨桧发现,新宁历史上也曾人才辈出,但自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洪武四年新宁并入梁山,今梁平)后的一百多年间,只有熊希古1493年中进士、赵鏊1508年中进士,近些年来,甚至连考中举人的士子,也寥若晨星。更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书院,新宁士子参加院试(考秀才),都不得不远走梁山。
 
  想起当初路过辰州(今湖南沅陵),后经崇正书院(位于南京)时,见当地众多士子,络绎不绝前往书院求学的情景,杨桧在哀叹新宁士子求学之路艰辛的同时,不由得暗自责怪早些年的知县茹玉,为什么就不能替士子们想想,在新宁建一座书院?他们可是担当着振兴新宁文风的重任啊!
 
  杨桧立刻召集主簿张黼、幕僚萧成等,商讨书院建设事宜,以振兴新宁文风,他的想法得到大家赞同。赵鏊在其《龙池书院记》(载《新宁县志·乾隆二年版》)曾记载“杨桧谓曰:人材兴废,科目盛衰,吾有司责也。曩吾过辰州,见崇正书院,四方闻风,争自濯洗者从,吾将亦为是可乎?佥曰:唯!”
 
  第二年新春刚过,杨桧特选定在文庙西边修建龙池书院。赵鏊在其《龙池书院记》中详细记载了修建缘由及过程。龙池书院由此成为开江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书院。
 
  自此,新宁士子心有了归属,龙池书院成了他们温暖的家。他们常齐聚书院,探讨学问。曾担任大理寺评事,受杨桧邀请参观书院并撰写《龙池书院记》的赵鏊,因刚正不阿被罢官后,曾来书院讲学,其弟子朱崇芳、果高杰等先后在书院求学,并考中举人。嘉靖五年(1525),龙池书院再传捷报,曾在书院读书讲学的熊进考取进士;崇祯十年(1637),从龙池书院中走出的傅德坚,再中进士。至于从书院建成到后来战乱被毁的一百多年间,书院里到底走出多少举人,已无从考证。
 
  明末,张献忠的部下攻入新宁,大肆抢掠完后,点燃了火把,新宁县城几乎化为灰烬,龙池书院也在火光中悉数被焚毁。
 
  雍正七年(1729),从战乱与瘟疫中喘过气来的新宁,再次从梁山县复置出来(康熙七年,新宁第二次并入梁山县)。雍正十一年(1733),新宁迎来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知县窦容邃。这个年届五十的河南举人,一到新宁,便意气风发,他发动百姓,修筑废弃的城池,疏通与外界相连的古道,鼓励大家生育,以推动新宁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窦容邃,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使命,那就是重振新宁文风,教化新宁百姓,
 
  那是乾隆二年(1737),终于有了空闲的窦容邃和幕僚们商量后,决定在新宁重建书院。其实,早在窦容邃到新宁后不久,他即听说本地曾经有一座龙池书院,虽已损毁,但遗迹尚存。那时,因忙于公务,无暇前去察看,而今,自己要修建书院,他还是决定前去观瞻观瞻。
 
  窦容邃随着年逾古稀的老秀才,来到城东龙池书院遗址,但见乱石横陈,野草杂树丛生,残存的亭台楼阁依稀可辨。老秀才指着那些残缺的墙壁,断裂的石碑,凹陷的洼地告诉他,那里是书院的正房,那里为书院的厨房,那里是书院的水池……窦容邃点着头,心里却涌起别样的沧桑。他没想到,这个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书院,仅仅两百年过去,便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他怔怔地望着这片乱石累累的荒地,恍惚间,他看见老前辈杨桧正指挥着匠人建大堂、修斋号、凿芙蓉池;看见赵鳌正站在芙蓉池边,吟咏着自己撰写的《龙池书院记》;看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崇芳、果高杰等正伏案苦读……
 
  窦容邃没有再等待,他在城东僻静的萧公庙左侧,选了一块空地修建书院。1737年7月,经过数月努力,一所规模虽不够宏大,但内建有四维堂,竖有礼义廉耻四大石碑的书院,正式落成。窦容邃挥笔在门额上写下宕渠书院(因新宁曾属宕渠管辖)四个大字,并题写楹联“讲舍初开漫云雅化追齐鲁,英贤毕萃好向贵遗编溯洛闽”。他还专门作文《宕渠书院记》,记录修建宕渠书院的缘由及经过。
 
  与杨桧不同的是,窦容邃在新宁待了八年,与士子们感情更深,他会趁工作的空闲,走进书院,亲切地与士子们一起探讨义理,或引经据典地为他们解读经书。他鼓励士子们,除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让新宁文风重放光彩,更要提升道德水准,带动身边人,为改变新宁世风出力。宕渠书院由此不仅成为新宁士子读书求学的最佳场所,更成为窦容邃实施引领社会思潮,改良社会风气的桥头堡。
 
  宕渠书院历经风雨,到乾隆十六年(1751),已“见败板颓垣,渐成倾圮”(道光十五年版《新宁县志》)。新上任的知县——来自江苏的进士周金坤,见此情景,想起江南那些书院,眉头一紧,决定对书院重新加以修整。后来,他还拟定讲义,并完善相关条规。宕渠书院由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周金坤还为此写下了《重葺宕渠书院记》。
 
  宕渠书院未能善终。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起义爆发,白莲教首领率部众攻入新宁甘棠铺(今甘棠镇)一带,知县赵华惊恐万状,他召募乡勇,在县城设重兵以防守,县城一时到处晃动着乡勇们的影子。忙于应对白莲教的官员们,疏于对乡勇们的管理,这些没有文化而又迷信的乡勇,不敢捣毁寺庙,却不惧损毁书院,他们肆意拆除讲堂、斋房等处的椽子、檩条,作为煮饭的燃料。待白莲教退却,乡勇撤出,一座上好的书院,已沦为惨不忍睹的废墟。
 
  嘉庆七年(1802),白莲教在新宁已成颓败之势,众多目睹了书院惨状的新宁士子,联名上书新上任的知县饶觐光和训导杨调元,恳请恢复损毁的书院。饶觐光实地查看后,也不由得摇头叹息。此后,在他主导下,杨调元四处募捐,乡绅们踊跃捐款,在惜门内忠义宫内(今税务局址)重新建起一座书院,为纪念杨桧,他们决定将书院更名为龙池书院。
 
  改建的龙池书院,呵护新宁士子数十年,到光绪年间,更名为矗峰书院。此时,新宁兴起建造书院的热潮,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如普安场建有南级书院,浆池坝(今讲治)建有南江书院,任市铺(今任市)建有行台书院,新街建有礼都书院等。众多的书院,给新宁士子带来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新宁文风的传承。
 
  光绪二十八年(1902),矗峰书院更名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延续了近四百年的龙池书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它传承新宁文风、振兴新宁文风的使命,却一直延续。
 
  2018年4月,建于牛山寺城市森林公园之巅的习新书院,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开江中断了一百多年的书院,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座建筑面积近1600平方米,以文化为内核,集实用性、美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书院,目前已成为开江文学创作、展示、交流、培训和传播中心。
 
  刊于《达州晚报》2019年2月25日

相关信息: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