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国时期,从四川省开江县升起一对光芒四射的文化星座,虽然只是短暂地掠过历史的天空,但却以其独特的智识与造化,永远载入了中国学术文化史册。他们就是杨大金教授和颜伯贞校长。
颜伯贞,于1906年10月出生于开江普安镇仙耳岩下的颜家院子。
其父颜德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勋,四川重要军事将领。她在青少年时,正是其父事业辉煌时期,长得高挑而美丽,非常聪慧,又新潮时尚,族人和亲友都尊称她为“长公主”。她幼时在本地私塾读书,1921年去上海,进入西式学校接受新学教育,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毕业后,她考入了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士学位。因才貌双全,她被誉为“上海大夏大学十大校花”之一。她可能是开江县第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其父亲创办的上海黄花岗中学、小学任教。业余时间,她协助丈夫编辑《现代中国实业志》《都市住宅》两部巨著收集资料、编辑、校订。大约于1935年初,她与杨大金结婚。1936年,生下长子杨永敏,将其留在外公在开江的老家,她又返回上海工作。
杨大金,出生于1904年,开江长岭街道人;其父杨正福,母亲姓傅,以摊贩为生。杨大金七岁入私塾启蒙。1920年,与同乡刘代厚、唐如衡(唐在刚)赴绥定联中读书,成为好友。1926年,杨大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阅读大量书籍,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于1930年完成撰写了一部一百三十万字的《现代中国实业志》(上下卷),引发全国学术界轰动。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题写书名,于右任、叶恭绰、陈长恒、戴传贤、谢无量、徐悲鸿等政界、学界、文艺界十多位名人为其作序、题字和评论。1931年中国日报刊印发行,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著作先后已有国内外十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毕业后,他先后在江苏省、浙江省水利厅工作,曾经参与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持的钱塘江大桥设计工作。1934年,杨大金受聘任中国第一矿业高等学府的河南焦作工学院教授,负责土木工程教学工作。
大约在1935年,原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结识的授业恩师李仪祉主政陕西省水利厅工作,杨大金被邀请任工程师,主持渭河治理工作。据陕西水利部门资料介绍:在李仪祉主政陕西水利工作期间,渭河治理取得显著成就。先从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一期工程,共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五县农田4万公顷。在此之后,又兴建洛惠渠和渭惠渠,在渭河以南各支流相继建成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和泔惠渠,与前三渠合称“关中八惠”。还在宝鸡县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在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这些水利工程都建在渭河干流或支流上,在当时中国具有开创性,尤其是泾惠渠,是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建成的灌溉工程,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大的灌溉、防护工程。作为负责主持渭河治理具体工作的工程师,杨大金功不可没。
颜伯贞随丈夫赴陕西,先后在西安、商县、城固等地一些中学任教,任教务主任。大概于1943年冬,颜伯贞回到开江,时任县长宴德炎知道后,立即前去拜访,聘任她为普安小学校长。她推行西方新式教育,除抓好课堂教学外,还举办师生运动会,开展歌咏比赛,还组织教师演出话剧,把学校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分设了普安二校和普安三校,让更多的百姓子女上学读书。
在李仪祉病故后,杨大金仍在陕西工作了一段时间,于1945年回到开江。1946年,开江中学迁址于城西;在原校址设开江女子初级中学,颜伯贞被聘为校长,杨大金被聘为教务主任。同年,杨大金
受县政府聘任为工程师,负责开江至梁平公路设计与修建工作。1947年,杨大金被聘为华堂中学首任校长。也是在1947年,县警察局长、军统特务高之敏诱奸开江女中学生王菊,致其怀孕。杨大金和青年教师彭声龙等人在开江报上公开揭露,闹得满城风雨。高之敏勾结省教育厅同伙,向开江施压,企图掩盖真相。于是,颜伯贞校长愤然去职。彭声龙也随后辞职,后考入湖南大学,并留校任教。
1950年夏,中央贸易部西北基本建设工程处在重庆招工,经曾敬荪、王维舟向该处军代表汪宏波推荐,杨大金受聘为总工程师,随即又赴西安工作。
另据资料记载:杨大金和唐在刚,是同窗好友。大约在1932年,已是中共红军将领的唐在刚从江西秘密前往万县,欲图策反驻军在万县的四川军阀杨森部队起义,但不幸被扣押。时在都城南京工作的杨大金,通过在四川万县的朋友保释营救,使唐在刚得以顺利逃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1年3月6日,仅凭开江一纸电函,诬指杨大金参与其岳父“二月暴动案”,还说他是什么“反共救国军副委员长”,陕西省西安莲湖派出所(现为公安分局)便将杨大金拘押;6月12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后虽平反,但一颗新星却已过早地殒落。
父亲的冤案,丈夫的冤案,使一代大才女颜伯贞及其子孙惨遭深重的灾难。他家所有的在普安东街九号的房屋全被没收,所有书籍尽被焚毁。豪门望族,书香门第。据杨永敏回忆:其父母读书、藏书非常丰富。国共开战时,担心因打仗书籍被毁,便请石宗于、张德应两人,将书从普安街上挑到农村颜邦碧家去保存。十几里路远,每人一天各两挑,一挑至少150斤。连续四天,大约二千四百多斤书籍,中外文版都有。其父精通英语,常读英文书籍。战争结束后,又将书籍全部挑回普安街上的家里。可惜在父亲蒙冤后,被抄家尽毁。她先后被贬去偏远的天师、骑龙、新太乡村任教,微薄的薪水,日夜的辛劳,苦苦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庭。1964年,颜伯贞老师在贫病交加中含恨离世。1961年,其长子杨永敏,实在忍受不了歧视与饥饿,就外出逃荒流浪,一直到了大西北边陲的新疆塔城。在当地下苦力求生十余年,好在他有高中文化,后被阿西尔乡学校聘为教师。他与同样苦命的宣汉人、支边知青郑持月结婚成家。其父乃国民政府海军舰长,1949年奉命随部队去了台湾。一对苦命鸳鸯相亲相爱,相惜相依,勤奋工作,生育了三子一女。直至小平盛世的1984年,宣汉县委统战部认真落实中央台胞政策,将郑持月、杨永敏调回,安排在宣汉南坝圣灯中学教书。其子女皆已成才,有的从政为官,有的成为高级教师,有的成为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