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开江县“稻田+”现代农业园区 - 媒体看开江 - 开江网
四川日报:开江县“稻田+”现代农业园区

时间:2020-08-25 09:05:26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   点击:
  8月24日,四川日报头版、02版、05版分别刊发了《“脱贫了,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推进“稻田+”成就农旅融合大产业》、《“孤岛村”脱贫记》、《博士第一书记自带轿车爬坡上坎》等文章,大篇幅集中报道开江脱贫攻坚新经验、新成效,生动展现了开江党员干部新作为。
 
  新闻摘要:“脱贫了,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
  此地茂竹清幽,稻花尽作心花。8月5日10点,骄阳似火,开江县任市镇竹溪村李家大院外的竹林坝里却一片清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与县上、镇上的领导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脱了贫来话发展。
 
  竹溪村地处开江县“稻田+”现代农业园区。季夏时节,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开江县正是农田管护的忙碌时节,田里的稻谷即将成熟,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也即将来临。在这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开江县决定在贫困村较为集中的任市镇开一场坝坝会,收集群众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为锁定下一步全县重点工作打下基础。
 
  谈困惑,脱贫后,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
 
  “罗书记,我们脱贫了,政策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呢?”坝坝会刚开始,早就做好准备的黄泥塝村党支部书记项廷胜第一个举手,向县委书记罗建表达了自己数月来的担忧。
  黄泥塝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户559人。依托脱贫攻坚政策,黄泥塝村引进龙头企业,入股农业公司,地里种香椿,田里养蟹虾,家里喂肉牛,早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眼看脱贫攻坚工作即将收官,村民开始担心,政府的帮扶力度会减弱吗?没有了政策支持,黄泥塝村会不会返贫?
 
  “2019年,我们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投入各类资金7.07亿元,实施补短项目218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无一返贫的目标。”面对项廷胜的担忧,罗建语气铿锵地回答,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了,但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弱。
 
  看着村民眼中仍有疑惑,罗建补充解释,中央有要求,脱贫攻坚要坚持“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如何做到扶持力度不减弱?县委副书记王忠武介绍,今年全县将继续“扶上马送一程”,在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后,继续支持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做实乡村的致富底子,并以脱贫攻坚为衔接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政策不打折扣,开江县还要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重点任务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通报,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说小康,村里何时能用上天然气?村道能否拓宽?
  “李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家家户户买了小汽车,节假日村道上经常堵车,村道能不能拓宽一点呢?”
 
  “我们现在还是在烧木柴和罐罐气,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便宜的天然气呀?”
 
  县领导话音未落,竹溪村村民唐财斌和荷叶坝村村民谭张维便迫不及待站了起来,代表村民向任市镇党委书记李皓提出奔康新期待。
 
  “这确实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急不得的问题,我们将协调有关部门逐步解决。”李皓简单介绍了镇上的情况后,坝坝会主持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先如道出实情——截至去年底,开江县建成农村公路1454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7717辆,节假日乡道村道拥堵已成常态,民用天然气在乡村地区也呈供不应求态势。
 
  问题怎么解决?罗建当场代表县委县政府作出保证:在“十四五”期间,开江县将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列为重要攻关对象,升级改造1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并围绕中心村、场镇和重要产业基地,再建1000余公里村道,力争实现村村通农村公交、社社通水泥路目标。同时,县上将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对接供气公司,争取最大优惠,力争在2025年把中心场镇和村的民用天然气使用率提高到80%以上。
 
  谈思路,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要做“火车头”。
 
  “以后农村的工作重心将转向乡村振兴,但我们感觉底气不足,原因是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强大。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几万元,政府能不能帮我们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眼看着坝坝会即将结束,荷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山抢过话筒,抛出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中,村集体经济肩负着带头作用,但做大村集体经济也需要方法。”罗建抛出一组数据,截至6月底,开江县共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79个,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2万亩,全县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累积收入全部达到1030万元。但不可否认,很多贫困村面临村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强的难题。
 
  对此,罗建支招:选准产业、建好团队、建立机制、依托科技、出台办法、包容失败。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研究出台一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措施,帮助全县乡村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时近正午,火辣的阳光从竹林缝隙穿入会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坝坝会结束了。听到县上和镇上的领导对村民的担忧和困惑做出了明确答复后,项廷胜喜不自胜,急匆匆往家里赶。
 
  “田里的水稻快熟了,要提防鸭子混进稻田把谷子糟蹋了。”项廷胜边走边解释道。
 
  竹林外,万亩稻田青翠,又一个丰年即将到来。
 
  推进“稻田+”成就农旅融合大产业

开江县程家沟村新村聚集点,村前就是高山晚熟稻米基地
 
  开江县万亩荷塘花开正盛。
 
  一县一策,8月5日上午,行走在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竹溪村田间,阳光照耀着水稻,“再有半个多月,水稻收割后,稻田里的‘货’就摊出来了。”任市镇党委书记李皓说。李皓所说的“货”指的是鱼、小龙虾、泥鳅等水产。
 
  开江县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水资源条件优越。近年来,该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稻田+”立体循环种养、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年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
 
  延伸推进“稻田+”,发展生态农业。
  开江虽有稻田40余万亩,但稻田利用率较低,主要为一季水稻,每亩利润仅为一两百元,且存在化肥、农药等污染。
 
  如何破解稻田经济发展瓶颈?“开江农业要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开江县委书记罗建说。
 
  为此,开江县聘请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顾问“问诊把脉”、共同研究,提出发展“稻田+”立体循环种养。
 
  具体而言,按照“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里养鱼、基上种果”的发展思路,形成若干50到100亩规模不等的产业效益单元,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配套养鱼、小龙虾、大闸蟹及特色水产等,形成“稻田+”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经过两年探索,开江县建成“稻田+”核心区1.55万亩、辐射区4.5万亩,涉及甘棠、任市2个乡镇16个行政村。立体种养效益明显:亩产稻谷400余公斤、水产品275公斤,亩产值约1.5万元,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全县年产大闸蟹、小龙虾和鱼均超过100万余公斤、有机水稻200万公斤,“稻田+”立体种养综合产值达1.92亿元。
 
  今年2月,“稻田+”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时,当地还分散布局水产品分拣车间8个、冷链物流中心5个;建成投产10万吨大米精加工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400亩的大闸蟹苗基地和为农服务中心等。
 
  目前,开江县正谋划携手川渝两地毗邻区县,高标准打造30万亩川渝特色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引领推动开江加快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
 
  融合,赏荷花、品龙虾,农旅融合发展。
  从开江县城驱车十几分钟,便到了普安镇宝塔坝村。一望无际的荷花开得正艳,不时有白鹤在上空飞舞。
 
  最近,开江第七届荷花文化节暨中国·西部第二届小龙虾美食节正在这里举办,不少游客纷纷来到这里赏荷、度周末。
 
  跟随普安镇党委书记程先君的脚步,记者走到了荷塘中的亭子里。“荷塘分为‘月色荷塘’‘佛韵莲香’两大区域,面积达万亩以上。”程先君介绍,其中,“月色荷塘区”配套建成望荷亭、“一步一景”休闲观景亭13个和宝塔坝新村文化广场;“佛韵莲香区”打造了“佛韵莲香”旅游广场、荷塘乐园体验区等旅游设施。
 
  “我们还打造了500米长的小龙虾美食街,推出40余种小龙虾风味美食。”开江县商务局局长梁瑛透露,小龙虾美食街入驻商家47户,截至目前累计销售小龙虾1.5万余公斤、接待游客6万人次,销售收入280余万元,带动全县住宿、餐饮等行业增收70余万元。
 
  该活动将持续至9月,还举办了川渝荷花主题诗会、主题摄影采风等文化活动。“游万亩荷塘,品生态龙虾”已成为开江新名片。
 
  此外,开江正推进金山景区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稻田+”景区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速融入川渝文化旅游走廊,打造达州、万州城市“后花园”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成渝西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一线故事|达州开江县讲治镇程家沟村:“孤岛村”脱贫记。
 
  “加上这笔钱,今年有80万元了!”8月4日,开江县讲治镇程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商站内,驻村第一书记余彦波正在梳理订单。
 
  程家沟村位于高寒山区,西面是宝石湖,北边、南边、东边是高山。因交通不便,村民的农产品、牲畜很难卖出去,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在好多村民眼里,程家沟村既是一座“孤岛村”,也是一个“空壳村”。
 
  脱贫攻坚以来,程家沟村道路通了,环境美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起来了。原来的“孤岛村”如今成了“致富村”。
 
  过去无公路、网络,不少村民常年在外,“无公路、无产业,不通网络。看电视用‘天锅儿’,对外面的新鲜事物后知后觉。”程家沟村村支书童德顺用4个字形容村里过去的状况——与世隔绝。
  村民王家兰也对村里的旧面貌印象深刻,“只有坑坑洼洼的茅草路,人坐在摩托车上都要被颠起来;去赶场只能坐船,单边要两三个小时。”王家兰所说的坐船,指的是要靠坐船跨过宝石湖。
 
  尽管挨着水库,但程家沟村吃水用水并不方便。因地势高于水库,程家沟村村民“看得见水,而吃不上水”。“有一年冬旱,村民在小河沟里挖水凼,半夜起来挑水;还有的村民去宝石湖挑水,来回两个钟头。”童德顺说。
 
  过去程家沟村有多穷?数据可以印证:2014年底,该村精准识别贫困户129户399人,贫困发生率19.03%,全村低保户141户157人,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现在,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盛夏时节,宝石湖碧波荡漾。原来贫困的程家沟正成为一幅“田园山水画卷”。
 
  “修建宝石新桥,修建公路3.7公路。”童德顺细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62户搬进新房子;修建山坪塘20口、蓄水池8口,9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还开通了农村公交,赶场一两小时打来回,再也不用坐船赶场了。”王家兰说。
  路通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程家沟村种植了高山晚熟稻和菜籽油等作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在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建立500千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立开江县程家沟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载体,打造“程家沟村”品牌……王家兰说,近两年,她家里每年卖银杏叶的收入有八九万元。
 
  几年来,程家沟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连续3年年收入超百万元,年增幅10%以上。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其中利润50万元。
 
  “有钱才有底气激励村民。”童德顺介绍,在村集体经济使用上,既有普惠政策:已连续4年拿出部分利润给村民分红,今年初拿出15万元,人均分红70元;也有专项扶持:如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等。
 
  目前,程家沟村已吸引7人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以入股形式支持新增青脆李200亩、三红蜜柚100亩、大雅柑100亩、青花椒100亩。“预计进入盛产期后,年分红10万元。”童德顺说。
 
  川报整版关注开江,博士第一书记自带轿车爬坡上坎。
  程家沟村航拍,8月4日12时许,开江县讲治镇程家沟村,一辆白色轿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最终停在程家沟村党群活动中心院坝处。
 
  “大妈,慢点,下回要去镇上查病,您吆喝一声就是。”“谢谢!下回还是要麻烦余书记。”车门打开,一位脸庞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先下来,小心扶出副驾上的老人。“余书记的车,基本上是村里的公车哦。”该村村支书童德顺说。
  余彦波(右二)
  大家口中的余书记,是村上的第一书记余彦波。
 
  今年33岁的余彦波是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生,2018年7月被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委派到这里。
  余彦波(前排左一)
  在程家沟,余彦波的车招手就停,载着村民去赶场、看病、上学。驻村前,余彦波的轿车只开了不到5000公里,现在在村里爬坡上坎,里程开了有3万公里了。“山路弯急路窄,轿车右前灯、右侧门都被撞坏过,车身不少地方还有刮痕。”童德顺说。
 
  “不心疼车?”记者问。“不心疼!车本就是代步工具,重要的是使用好,让老百姓方便。妻子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很支持我。”
  余彦波在地里劳作,脱贫致富,必须发展产业。利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给予的产业帮扶资金,余彦波帮程家沟村新发展三红蜜柚100亩、青花椒100亩、大雅柑100亩、青脆李200亩。他还通过微信、抖音推广农产品;帮村里与中国邮政、德邦物流签订合作协议,打通物流渠道,降低销售成本。“余书记帮我们搞产业、卖东西,做了很多事。”村民王家兰说。
 
  明年2月,余彦波将结束驻村工作。他说:“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夯实村集体经济,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相关信息: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