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作为全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生产要素集成、农业结构重塑、农事服务增效为抓手,探索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江路径”,成功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相关经验做法连续入选2022、2023年度“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坚持改革领航、要素集成,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本底
(一)全域整治提升耕地。大力实施田型调整、田间排灌、田间道路和有机质提升“四大行动”,全覆盖开展“水平梯田、缓坡旱地、坡式梯田”改造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44.4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85%以上,成功争创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创新根据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情况划分责任主体,由县属国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承接已流转高标准农田管护;由村集体负责未流转高标准农田管护,提高管护效率。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复耕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辖区撂荒土地,通过转租、承包等方式,引导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种植。2023年,全县粮食播面突破80万亩、总产突破32万吨、实现“十八年丰”。
(二)全域规划建设园区。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并地互换等方式,整合土地20万余亩,推行坡地种植特色经果林、平坝开展稻油稻菜轮作、泛水区实行水稻水产共养的区域种养模式,重点发展“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果林+牛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油橄榄+配套养殖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园区,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梯次建成“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15个,辐射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69万亩,国家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2023年,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产值达50亿元。
(三)全域集成配置要素。探索推进“国企领投”模式,将217亿元政府经管资产、政府占有使用资产、村集体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转变为可经营性资产注入县属国企,为田城集团、开穗农业公司等服务“三农”赋能。积极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将整合财政涉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作价量化,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持占股经营,实现自主造血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政融保”“政担银企户”“虾蟹贷”等金融产品,每年年均发放信贷资金2000万元以上、开展资金互助合作1000万元以上。
二、坚持因地制宜、结构重塑,厚植现代农业特色优势
(一)突出区域优势,重塑特色产业。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迭代升级“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种草、投螺、挂蚌、配养、足饵”等立体种养技术,“稻田+大闸蟹、小龙虾”“稻田+鱼、蚌”等种养面积达到16.8万亩,综合年产值达14.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新“稻田+”产业模式打造蜀地“鱼米之乡”》案例成功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按照“高矮结合、山坡套花、山沟套药”原则,探索“果林+药材”“果林+花卉”“果林+大豆”等套种模式,目前已在8.1万亩果林中套种中药材、花卉等2.3万亩,实现亩均年增收20%以上。
(二)坚持生态种养,重建绿色品牌。编制《病虫害防控实施细则》,建立500亩绿色防控示范区,集中开展粮经作物、果树等病虫害防治研究。建立“村级防治队首报、镇级监测站复查、县级指挥部鉴定”三级联动机制,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67个,全面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和阻截防控。采用“传统处理+有机营养+腐熟剂堆肥”模式、“秸秆+猪场粪污”有机肥工艺和“秸秆+牛场粪污+秸秆营养液”高效利用工艺,成功研发复合微生物肥、生物有机肥、高磷水溶肥等化肥10余种。建立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广雨污分流、沼气模式等科学治污技术,累计建成沼气净化池500余处。截至目前,全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深化三产融合,重构产业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孵化、为农服务支撑三大行动,成功引进龙头企业10余家,示范带动发展种养大户和加工、流通、服务等企业主体20余家。积极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业态优化创新等方式,加快打造工文旅特色产业园,先后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和10万吨收储库、虾蟹分检中心,稻渔之窗、田米水乡、中国田院等十大农文旅融合项目陆续呈现,荣获“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称号。2023年,全县农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
三、坚持科技赋能、服务增效,提升现代农业效益水平
(一)数字赋能,打造农业生产“新引擎”。专门成立智慧农业建设小组,推动农业生产科技化、智慧化发展。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温度控制器、土壤质量分析等智能装备,对农业生产开展实时监控、远程诊断、追溯跟踪。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余元,建设稻渔之窗数字农业展示平台、MAP技术服务中心、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智慧农场4个,全县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9个。
(二)科技破题,按下农业生产“加速键”。加大水稻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水稻品种温室与田间相结合的网格化选育核心示范基地10亩,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区40亩,采取试验筛选品种、温室大棚智能化育苗等机械化措施,优选推广抗病虫、产量高、口感佳的杂交水稻品种,实现良种100%覆盖。
(三)服务增效,下好农业生产“关键棋”。探索“田事甜办”农业园区政务服务新模式,将37项高频涉农事项接入“田城农事”微信小程序,推动涉农政务事项“掌上”快办。打造丘区“农机+互联网”样板,创建“农耕家园”微信公众号,建成宝丰农机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质营养土软盘机械化育秧和稀泥软盘机械化育秧,做法入选四川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