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拗老爷”与“薅秧歌”传承的非遗风景 - 媒体看开江 - 开江网
四川农村日报:“拗老爷”与“薅秧歌”传承的非遗风景

时间:2018-05-04 10:02:45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作者:孙和平   点击:

雨中薅秧情景 樊云 摄


 

人们在薅秧时对歌 樊云 摄
 
  在开江县这片号称“川东小平原”的土地上,过年过节耍“拗老爷”、插秧时节唱“薅秧歌”,是农耕时代乡村社会的一大风景。2006年,开江薅秧歌以其极为优美的曲调和极富特色的内涵,和开江另一民间表演艺术“拗老爷”被列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壹
 
  薅秧歌挥洒生命的激情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让人回忆起一年一度的初夏,正是稻秧发蔸、长势旺盛的时节。农耕时代,为不使稗草抢肥,须先后三次下田薅秧。
 
  所谓“薅”,是用一只脚在秧蔸四周溜动刨泥,将杂草踩入泥中。为保持身躯平衡,一手持竹竿作重心支撑。薅秧多采用“换工”形式,亲戚、朋友和邻里互相帮助,老少男女齐出动,以集中人力和时间,一鼓作气。
 
  在一个坝子里或山湾里、山坪上,薅秧队伍往往会同时出现,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形成“大田薅秧排对排”的热闹场面。一时间,人气旺盛,生命的激情便借“薅秧歌”的形式挥洒而出。
 
  薅秧歌大致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类。高腔腔幅宽大,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平腔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歌唱形式活泼多样,以领唱与合唱为主,也可独唱、齐唱、对唱,不拘一格。合唱部分叫“吆”。川剧高腔的“帮腔”,据说是源于薅秧歌的“吆”这一演唱形式。薅秧歌曲目甚多,如《闹年花儿红》《祝英台》《十月怀胎》《十二杯酒》《对花》《柳连柳》等,而更多是即兴演唱,“见子打子”。若两队三队薅秧人隔河隔沟相望,还要对歌(多叫盘歌),有问有答,内容诙谐有趣,歌声此起彼伏,残响应山,悠远不绝。如“么子有嘴不说话?么子无嘴闹喳喳?么子有脚不走路?么子无脚走千家?”“菩萨有嘴不说话,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麻钱无脚走千家”。
 
  在开江,唱薅秧歌还要配之以“薅秧锣鼓”,气氛活跃。薅秧歌的歌唱风格高亢激越,刚中有柔,隐隐让人感觉到川剧高腔的韵律和下川东“三峡男女皆唱竹枝歌”的世俗风情。据考证,这类歌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时巴人凌敌歌舞的《巴渝舞》。四川汉墓出土的画像砖和陶俑上已有薅脚秧、薅秧击鼓助唱等图。宋代苏东坡生动记叙了眉州击鼓薅秧的场景:“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业,唯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致,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近一二十年,由于水稻耕作方式改变,作为非物质传统文化形态的薅秧歌几已失传,亟待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搜集整理。
 
  利用丰富的民歌资源,打造开江名片,可以成为开江文化建设的一个项目。比如提炼几首有代表性特色的民歌,加以演唱,或作薅秧歌的现场演唱,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方式和渠道,集中展示。而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进一步组织人收集记录民歌,举办民歌艺术培训,集合一批批有天赋、有基础的农村和各界青少年,学习歌唱表演开江民歌,研究传承开江民歌。
 
  贰
 
  “拗老爷”滑稽的民间游艺表演
 
  老话说,大人望买田,细娃儿望过年。深冬季节,院子边的小河水渐渐枯了,藏在水里的大石头不觉露出水面。这样的时候,娃儿们都开始唱: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童年记忆的过年,街头有歌舞表演大游行,其中最扯眼睛的是万人欢呼耍“拗老爷”的滑稽表演。
 
  “拗老爷”,又叫“拗棒”,开江县独有的一种民间喜剧性节庆街头游艺表演形式。其道具系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拗棒”及其支架高高支在两张八仙桌上加以固定,拗棒上端坐着以夸张造型为特征的白脸丑角装束的大老爷。大老爷夫人则是坐另一副拗棒,两两成对。由八人抬匠将“拗棒”支架高高抬起来,在彩旗歌舞锣鼓唢呐队簇拥下,满街游走表演。抬架前面由多位 “差人”,或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或鸣锣、“道板”(旧时用来打人开道的工具),与拗老爷及其夫人左右上下呼应,作种种挑逗性的道白、对话表演。支架另一端为力点,由一二人配合大老爷及其夫人的滑稽表演需要,配合民间音乐锣鼓节奏,一路撬动,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左忽而右;忽而荡来,忽而荡去。其所“荡”之处,人群哗然,如潮水一般退去复又涌来,场面紧张,气氛热烈。
 
  如今改进工艺,增添轴承,使拗棒可作360度旋转。另有“狗腿子”肩挑担子,担子一头挂着一个竹编烘笼,担子另一头挂着一只陶制酒壶。伴着锣鼓点,“狗腿子”在“拗老爷”落下时,以喜剧性动作表演给“拗老爷”送上“点心”。极尽滑稽搞笑之能事。就其社会学意义来看,该艺术形式是表现平民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嘲讽,与对腐败现象的唾弃,同时也是对为官者的一个特殊的震慑和警示。
 
  在开江,石厂抬工劳动小憩,常用两根抬棒“十”字相架,让一人坐于棒上,被伙伴们拗上拗下,作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拗老爷”游乐表演艺术即起源于此。百多年来,县城新宁镇邓承桂是开江拗棒表演的第五代传人,年近古稀,但依然在为开江拗棒的艺术传承而奔忙。她介绍说,拗棒最初是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方式。
 
  据1983年开江县文化馆编印的 《开江县民间舞蹈集成》所载:“拗棒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清末。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人民群众创造出这种娱乐来嘲讽贪官污吏,逐渐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民间游戏性表演形式,代代相传。”有必要说明一下,“拗老爷”也被说成“拗棒”。比较二者,“拗老爷”一语明确揭示其讽刺、幽默、搞笑的社会内涵,更符合受众心理的世俗化倾向,而且,恰好与四川流传很广的“天老爷”“乔老爷”等说法构成语汇系列,对四川方言文化内涵也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叠加和贡献。
 
  节庆期间的城镇乡村,人气聚集,其自然人文环境具有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气氛。其年节民俗的原生性、市井性、世俗性等种种文化元素,正是现代工业都市所缺少的,又正是人性所需要的,因此,“拗老爷”与传统灯会、焰火、龙灯狮子等民间节庆艺术,让老百姓心理上和情感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传承薅秧技术知识类
 
  薅秧莫薅磨盘秧,免得二天吃米糠;
 
  薅秧莫薅吊喉草,一下夜雨又活了;
 
  郎在田中薅秧苗,不识稗子要姐教。稗子有毛秧无毛,二回薅秧要记到。
 
  旧时讽谕时事类
 
  东家老板多大方,嘎儿就像纸一张。碰到坎上歌郎手,一口咬过明月江。
 
  表现男女感情类
 
  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薅秧不薅秧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
 
  表现幽默搞笑类
 
  清早起来雾沉沉,看到树桩像个人。
 
  一把抱到亲几口,你说笑人不笑人。
 
  大田薅秧窝对窝,男的莫得女的多,男的薅了一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
 
  展示民间生活类
 
  大田栽秧排对排,莫把身儿挨拢来。
 
  好像是个小身子,莫的说出有的来。
 
  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
 
  过路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

        原文链接:四川农村日报

走进开江


主办:中共开江县委  开江县人民政府   承办:开江县委宣传部 开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英凯迪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18-8239177 投稿E_MAIR:sckjwxb@163.com 传真:0818-8222254 新闻QQ:372815112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5 开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川新备15-140013      备案号:蜀ICP备16027395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