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达州环保世纪行”活动开江行动,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牵头,政府负责,社会参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聚焦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区域环境共治,守护好了生命之“源”,城乡饮用水源和“七河一库”水质全部达到III类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治理后的新宁河小流域
聚焦水污染防治
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县委出台《开江县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4年)》,成立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将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切实加强要素保障,逗硬督办项目建设滞后和工作协调配合推进不力的人和事。县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提出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运维机制的审议意见,并监督审议意见落实到位。
县政府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县人大审议意见,务实解决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城市污水管网不配套等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城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等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如期竣工投用,累计完成管网探测112公里,新建排水管网85公里,污水管网36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5万吨/日提升至3万吨/日,出水水质由一级B标提升到一级A标,全面建成运行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厂,率先在全省整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基本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人大代表视察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
聚焦水生态修复
全力治理重点河湖流域
出台《开江县水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开江县明月江流域水质达标方案》《开江县南河水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标、任务及措施。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县级环境数智管理平台,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城镇生活污水、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统一监管、存储分析,实现底数清、风险清、动态清、能监测、能预警、全覆盖的闭环处置。以“有人护、管得住”为目标,创新“133”基层河湖管理模式,扎实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全面提高了河湖保护和治理能力。
坚持防洪治理与水环境整治、水生态景观打造相结合的原则,完成明桥等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宝石桥水库湖滨生态建设,完成周边植被生态修复5133亩,提高了库区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面。对新宁河、新盛河等河流开展综合治理,实施宝石桥水库、明月水库与新宁河水系连通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3平方公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健康美丽新河湖逐渐建成。
人大代表视察绿色水产养殖工作开展情况
聚焦水资源保护
全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
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是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开江县采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大闸蟹、小龙虾等绿色水产产业,既保障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达标,又促进了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推广绿色水产养殖模式,采取池塘养殖环境生态调控与治理技术,通过“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生态蓄水池+生态浮床”水质净化系统方式,完成2500亩水产基地的尾水治理,达标排放。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及循环水健康养殖,全面落实“不投饵、不施肥”生态增值渔业模式,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确保了水域生态安全。开展生态增殖放流活动,在明桥水库、任市河、新宁河等生态修复示范点开展生态增殖放鱼10万尾,促进了渔业修复,保护了水资源。
治理后的任市场镇饮用水源地
聚焦区域联防
全力实现治污工程共建共享
坚持区域合作,突出联保共建共享,推进边界河流协同整治。深入推进与重庆市梁平区、开州区的合作,先后举办16次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实施跨界河流协同整治,统筹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针对开江县老街社区1000余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按照四川省和重庆市生态环境督察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的《新盛河(任市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改督察联动工作方案》,接入了梁平区文化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的高效运行;按照开江、梁平、开州共同签订的《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川渝两地联合开展污水联防联治活动,提质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有效解决周边1600余户群众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问题,彰显出“川渝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