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摘要:甘棠镇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围绕做足涉农资金、种养方式、产业结构、为农服务、新村建设、集体经济“+”字文章,发展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田园综合体1万余亩,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实现了开发主体市场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供销方式现代化、集体经济组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参考。
甘棠镇位于开江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毗邻重庆市开州区、梁平区、万州区,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有5.3万余人,素有“火龙小镇”“豆笋之乡”的美誉。先后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试点镇”、“达州市三十强乡镇”、“开江县经济发达镇”。近年来,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施用农药化肥,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土地撂荒多的现象尤为突出,亟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解农田荒芜无人种、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难保障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甘棠镇针对问题,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稻田+”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坚持“产业+”,发展“稻田+”循环种养。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依托优质稻田和饮用水资源,创新推行“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中鱼虾、基上果菜”的立体循环生产模式,采用“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足饵”以及生物防治、绿色防控等生态种养技术,大力发展“稻田+大闸蟹、小龙虾”“稻田+禽”“稻田+鱼、蛙”“稻田+鳝、鳅、蛙”等稻田综合种养,在“稻田+”产业单元形成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全程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
坚持“生活+”,打造“复合型”田园景区。加大文创力度,有机植入薅秧歌、拗棒等地方民俗文化,规划建设豆笋、油橄榄、银杏等农业主题园,精品打造“稻田+”乡村嘉年华、二十四节气、田园迪士尼、“天下第一锄”、“天下第一担”等“稻田+”景观,加快建设“竹溪—转洞桥”互联网农业小镇,深入推进川东特色民居改造提升,全方位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创新发展共享农庄和田园休闲旅游,推动田园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
“稻田+”省级田园综合体初具雏形
全面建成1万余亩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试验示范区,成功纳入全省2018年唯一新增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高标准通过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验收,并代表达州市作为全省4个现场点之一,成功承办了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
实现开发主体市场化。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67亿元,建成水、田、路、林“四网”工程15个、道路23公里、排灌渠14公里、高标准农田0.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0.71亿元,开发效益单元32个。发包收益村集体按股分红,农民除获得稳定土地流转收益外,第二年开始每年获得土地开发分红收益250—500元/亩。
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通过“稻田+”综合循环种养,形成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全程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的鱼蛙香米、水产品成功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小龙虾”正在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2017年示范区亩产稻谷800余斤、水产品550余斤,虽然水稻减产30%左右,但鱼蛙香米售价10元/斤、水产品均价20元/斤,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
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通过效益单元和创客空间运营,吸引各类创客主体40余人,达成资本、技术、营销等合作项目13项,发放信贷资金2100万元,开展资金互助合作1300万元。成功孵化稻法自然、民生渔业、鑫谷粮油等龙头企业5家,培育旅游合作社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农机专合社1家,种养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9个,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0000亩。开办创客沙龙5期,举办产业发展专题讲座3期、实战运营游学研讨班2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5期,先后培训县乡村干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农民3000余人次。
实现供给方式现代化。延链引进中央厨房、阳光院坝、大农禾,通过“电商+商超+代理+实体店”配送模式,实现“双线”互动营销。小镇以文旅产业、农旅产业为主,“吃、住、行、游、购、娱”为要素,产业重点布局自然观光、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园等,积极培育涉旅企业,开办餐饮店22家、特色旅游商品店7家、特色民宿15家。
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化。由安徽牧牛湖水产品有限公司担保,7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各注资100万元,民生渔业公司全程托管发展“稻田+大闸蟹、小龙虾”,每村每年获得固定收益13万元。由民生渔业公司、稻法自然公司提供“五统一”服务,5个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发展“稻田+”产业,年收益20万元。